秭归县(秭归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

民俗风情050

秭归县的房价如何?

房产首付比例: 均价略有跌幅在18000左右,首付30%。 现在首付的情况可以分为:

1、在首套房的情况下,购买新房并且面积不超过90平米的缴纳首付可以最低为20%;

2、在二套房的情况下,购买房产的最低首付为60%;

3、三套房的情况,需要贷款的银行根据房价的情况可以不予与贷款;

4、其他的情况最低首付为30%。

秭归属于什么地理位置?

秭归县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属于宜昌市下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秭归县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西南部,地处岷山脉和南岭山脉交汇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植被丰富。秭归县面积较大,总面积达到了3,401平方千米,人口约为60万人。此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一个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秭归县还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万,汉族为主。西汉置秭归县。北魏改置长宁县。隋复秭归县。唐置归州。后几经变动,1914年复置秭归县。矿藏资源有煤、铁、铜、磷、硅石、重晶石等,尤以煤炭质好。  县人民政府驻茅坪镇。邮编:443600。代码:420527。区号:0717。拼音:Zigui Xian。  地理位置  秭归县地理坐标为东径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邻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东南至太阳坪,与宜昌、长阳接壤;东北至五指山,与宜昌、兴山接壤;西南至香炉山,与巴东、长阳县接壤;西北至羊角尖,与巴东、兴山接壤。东西最大距离6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60.6千米。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文化  秭归文化底蕴丰富。秭归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是端午习俗及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主要有:祭奠屈原,在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龙舟游江,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龙舟竞渡,各异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骚坛诗会,自明代起,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端午习俗还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娱乐等。  其他的请参考

宜昌市秭归靠前 特产?

1、秭归桃叶橙

2、秭归脐橙

3、秭归夏橙

4、屈乡丝绵茶

5、九畹丝绵茶

6、秭归绿茶

7、凉虾

8、泄滩夏橙

9、秭归板栗

10、风味腊肉

秭归是怎么来历?

秭归是指中国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三国时期。根据《三国志》记载,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命令将军黄权率领水军攻打江陵,并派遣马良带领5千士兵从小溪谷进攻江陵。然而,黄权不幸战败,马良也被敌军包围。为了突围,马良想到了一个胆大妄为的计策:他在小溪谷堆了一堆干枯的草和木柴,点燃后人们称之为“秭归火”。

马良利用烟雾干扰了敌人的视线,趁机突围。虽然这项计策成功,但马良也因此丧生。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个地方称为“秭归”,并在此建立了县城。从此,“秭归”成为了一个既有历史、又富有传说故事的地方。

秭归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得名于唐代时期的秭归县。 因为唐代时期,这个地方被称为秭归县,归属于南阳府,随着历史的变迁,秭归县相继隶属于阳州、黄州等地。后来,秭归县改为秭归镇,直到1950年代村镇制度实行,成立了秭归区,现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 此外,秭归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悬棺、三峡大坝、龙舟竞渡、苏通大桥等地标建筑和自然景观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1 秭归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其来历非常值得探究。2 秭归是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下辖县级市,隶属于三峡库区,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战国时期就是楚国的领土之一,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的辉煌,形成了独特的秭归文化。3 如今的秭归是一个旅游胜地,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如三清山、龙虎山、白帝城、宜昌博物馆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游览。

秭归县(湖北省宜昌市下辖县)

秭归县名来源《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美外景地”、“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等称号。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前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郡县,归乡在南郡辖区内。西汉元始二年(2)置秭归县。其县名来源是由古归国、夔子国演变而来。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而改秭归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唐武德二年(619)置归州。天宝元年(742)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复 置归州。宋时仍名归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归州路,十六年(1279)降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裁长宁县复置归州 。 清雍正七年(1729)置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十三年(1735)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民国元年(1912)改为秭归县,隶属荆南道。民国11年(1922),隶属荆宜道。民国21年(1932),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名秭归县,1949—1991年,先后隶属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宜昌地区 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

秭归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其来历可以从秭归文化、秭归地形等多方面。在历史上,秭归作为巴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一直是巴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历史文化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同时,秭归地处于三峡地区,峡谷深邃、山水秀美,这也使得秭归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因此可以说,秭归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来历和内涵。除了秭归之外,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地名,每个地方都有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地名的来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这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秭归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三峡大坝东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相传秭归古称“蒲圻”,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居住。随着历史的发展,秭归逐渐成为了一个农耕和渔猎的小镇。而现在,秭归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集自然景观、文化底蕴、民族特色、旅游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秭归有着秀美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醇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之一。

回答如下:秭归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秭归县原属楚国,秦朝时归属巴郡,隋朝时改隶岳州。唐代时,秭归属于夔州,是著名的商贾集散地,是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之一。明朝初年,秭归属于夔州府。清朝时,秭归属于湖北省,是著名的钱塘商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秭归先后属于湖北省、湖北省巴东专区、巴东县,1983年设立秭归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

这么来的。

秭归县名来源《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美外景地”、“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等称号。截至2018年底有“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长江峡江号子”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遗6项,市级非遗14项,县级非遗9大类43项。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前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郡县,归乡在南郡辖区内。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西汉置秭归县(公元二年)。秭归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县名因屈原而来。《水经注》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秭”由“姊”演变而来。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归州。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19个土司。十三年(1753年)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秭归县。(以上出处)

1949年属宜昌专区,1959年属宜都工业区,1961年复属宜昌专区,197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

1991年6月15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1]18号)同意秭归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归州镇迁至剪刀峪(即现在的茅坪镇)。

1998年秭归县县城正式搬迁至茅坪县.

2000年,秭归县辖7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980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茅坪镇 77966 香溪镇 35643 屈原镇 21472 沙溪镇 37831 两河口镇 31848 郭家坝镇 36208 杨林桥镇 28155 水田坝乡 36899 泄滩乡 15439 梅家河乡 19465 磨坪乡 13130 文化乡 18314 周坪乡 13479 芝兰乡 12194

2004年底,秭归县辖7个镇、5个乡,6个居委会、186个村委会。

秭归来历是:

 在中国名目众多的字典中,“秭”都只用于地名“秭归县”,是秭归的“特产”。“秭”作何解释,“秭归”

为何意,说法不一。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是《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

“秭归”的由来:相传屈原有一个妹妹叫屈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乡的山顶呼喊:“我哥回——!我哥回……”

传说屈原的妹妹死后变成一只鸟儿,鸟儿的叫喊声仍是“我哥回——!”

人们于是把这种鸟儿叫子规鸟,把屈原的家乡叫“子规”,以纪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后来,“子规”就慢慢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古称是“夔子国”,后因屈原之秭“归”地处鄂西香溪河谷中的秭归一带,原属早期巴人的活动区。

后巴族在清江流域形成廪君巴国,秭归一带巴人大部离去,至商代中后期,中原归夷人反叛聚族到此,这里便出现了一个“归国”。故《汉书·地理志》云:“秭归,归乡,故归国也”。

秭归屈原故里?

屈原是秭归人,故名思义屈原故里是指的秭归,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比如九章,离骚等,为了纪念屈原,秭归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诗会,好多文人墨客来秭归咏诗作对,再加上秭归是脐橙大县,一年四季绿叶满树,花开时节香气扑鼻,结果时节硕果累累,到处绿化环境非常好,街道干净亮丽,又是三峡大坝坝首第一县,山青水秀宛如一幅亮丽的风景画,诗里画里,屈原故里由此而来。

秭归县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秭归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秭归县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