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瀛洲(小瀛洲是谁建的)

民俗风情041

三潭印月有雾吗?

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位于西湖中部偏南的湖面上。整个岛屿的轮廓看起来像一个“田”字,外圈的环形堤埂上是亭台楼阁和花木构成的江南园林景致,内部被十字形的岛和桥分割成四个小湖,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会有雾,有雾时更朦胧。

一般天气晴朗没有雾的,天气湿度大的时间才会有雾的。

三潭印月当然有雾,而且还不小。

1999年一元毛票图案?

1999年一元人民币正面图案是*** 头像,背面图案是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又称“小瀛洲”。

位于西湖中部偏南的湖面上,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较早 能上岛游览的一个。

岛屿的轮廓像一个“田”字,外圈的环形上是优美的江南园林,内部被十字形的岛和桥分割成四个小湖,充满诗情画意。

三潭印月写苏东坡的故事?

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担任杭州“市长”。距离他第一次在杭州为官已相隔15年,然而世事沧桑,曾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因保护不善、杂草丛生,湮塞大半,苏轼痛心不已,大声疾呼“再过二十年,西湖不复存在!”

西湖是农田灌溉、百姓饮用的水源,一旦湮废,杭州百姓的生存堪忧!苏市长忧心忡忡,保护西湖,刻不容缓!经过请示、调研、动员,在第二年,他动员民众疏浚西湖,将淤泥用于修筑苏堤。

淤泥的问题解决了,杂草的问题怎么办呢?这难不倒苏轼,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沿岸湖面租给百姓种植菱角,但必须要在各自地段内定期拔草,官府将租赁收费用于湖堤保养维护。

同时,他在湖中立了三座石塔,划定界限,石塔以内不得种植,以免再次湮塞,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今来新开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为界,亦须至立条约束,今来起请石塔以内水面,不得射及侵占种植。”——《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

这三座石塔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潭映月。

小瀛洲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小瀛洲是谁建的、小瀛洲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