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常书鸿为什么要放弃法国而到敦煌去)

民俗风情042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解读?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作家叶文玲创作传记,2020年6月首次出版。

作者在书中动用了大量的采访资料和个体经验,以章回体结构将常书鸿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同时在传记体的报告文学中加入了很多具有现场还原感的历史情景描写,读来亲切生动。

常书鸿的女儿是谁?

常书鸿的女儿是

沙娜”是法文“Sa?ne”的中文译音,La Sa?ne是法国里昂的一条河流。据说在吕斯百爸爸的建议下,1931年,正留学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的中国艺术家常书鸿和陈芝秀,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了这个名字。 生于法国,长于法国,说得一口流利法语的常沙娜,是中国留法艺术家们的宠儿。

1937年夏,常沙娜跟随妈妈陈芝秀回到了祖国,此时国内正值“七七卢沟桥事变”。归国后,还没见到北平的新家,常沙娜就跟着妈妈陈芝秀及一些教师的家属,因躲避战火,随学校在南方各省艰难流离、苦中作乐地不断转移。常沙娜也在不断地辗转迁移中,读完了小学。 1943年秋,妈妈陈芝秀在常书鸿的多次动员下,带着常沙娜从重庆搬到了敦煌。 那一年,常沙娜十二岁。

因常书鸿日夜忙于敦煌的事情,与妈妈陈芝秀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妈妈陈芝秀受不了条件艰苦的敦煌生活,竟不辞而别。 突然没有了妈妈,那一年常沙娜只有十四岁。常书鸿异常繁忙,弟弟年幼,常沙娜只好退学回家,挑起妈妈的重担。没妈的孩子早当家,常沙娜学会照顾弟弟,做饭做衣,种菜喂羊——姐弟俩和父亲在敦煌相依为命。

常书鸿原谅陈芝秀了吗?

常书鸿到了晚年以后,回想起这段遗憾的婚姻,他终于松口了,对陈芝秀的态度也有所缓和,他还说陈芝秀的私奔,他也是有错的,若不是他当时一意孤行,可能陈芝秀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怨气。后来又一心扑在研究上,也忽略了对陈芝秀的关心。不过斯人已逝,只愿在世的人能安稳并珍惜拥有的情谊。

常书鸿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常书鸿为什么要放弃法国而到敦煌去、常书鸿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