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亭镇的名称由来?
贤官亭位于沭阳县城北14公里处的贤官镇贤官街西头,亭身双层,棱形,飞檐斗拱,古色古香,亭高9.5米,占地2.2亩。 传说中的贤官亭比现亭更高大,更漂亮,内有书 碑石刻,供人欣赏;有棋盘石凳,供人品茶对弈。四周是曲柳、古松、小桥人家,如诗如画。与当时沙河东岸的沙河寺、北岸的月牙 楼遥相对应,盛极一时,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观赏。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带着纪晓岚一同路过贤官,因寻找贤官亭没有找到,错过日头,在该镇驻丘村(原名驻驾丘,因乾隆住过得名,还留有一口乾隆井)住了一宿,留下了\"千年古亭无觅处,留待后人凭吊谁?\"的感叹。 贤官亭,又称\"响亭\"。相传在隋唐时期,瓦岗大军将领罗成的姐姐罗风英起兵与隋军作战,大军在贤官境内安营扎寨,并在前沿摆下迷魂阵。为了便于指挥和观察敌情,罗凤英选一高地建起一个近似于烽火台一样的亭子,发现敌情,白天摇旗,夜里放响箭,该亭被称为响亭。罗风英战死,战争结束,留下迷魂阵、八角井和响亭三个遗址。后来响亭下住人家,形成集市后就叫\"响亭街\"。 不知过了多少年后,有一年早春发大水,农民一年无收,几乎家家断炊。为了活命,响亭街上的人商定,大伙都到街头的官路旁呼天喊地请求上苍搭救。一连数日呼喊。天地没有动心,却被当时的沭阳县令知道,便带着官粮来到响亭街赈济,使数十户人家得以保命。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贤官赈济之事,就在当年罗凤英建的响亭遗址上,捐资建起一亭,并将这位县令赈灾之事刻在亭上。亭子建好后,因当地语中\"响\"与\"喊\"的声母相同,以致被人们说成\"喊亭\"或叫\"喊官亭\"。沭阳县志载:\"贤官亭\"原名\"喊官亭\",出处亦无详释。 关于\"贤官亭\"或者\"喊官亭\"名称的由来,还有其它一些传说,当然都是无法稽考的。据传,贤官亭始建于金人灭亡北宋的时期。真正的贤官亭名称的由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传说。北宋王朝被金国灭亡之后,九王爷赵构跑到江南杭州,建起历史上苟安于一隅的南宋王朝,据说,跟随赵构到江南的仁人志士中,有一位山东人单公。此人在抗金战场上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后因受伤转到江南医治。他伤好后曾多次请求渡江抗击金兵,但这时朝中主和派得势,他的请求不但没被批准,反被放到海边一个小县任县令。单公虽然行武出 身,他到任后,把一腔热血,化作对民众之爱,沤心沥血,勤政为民,短短两年时间,将这个县治理得民风淳正,五谷丰登,路不拾遗,他本人也以贤德之名传遍四方。然而,由于他一心勤于政事,风尘劳碌,致使旧伤复发,虽经多方医治,无力回天。弥留之际,他对旧部说:\"我死后,请你们设法将我送回老家安葬。一来让我看看家乡父老,二来让我望着何日收复失地。\"那些旧部泣拜而应。单公死后,选出代表护送棺木回老家山东。 这群送棺的人,历经千辛万苦,这天来到沭阳北的一个小集镇。不料,天空下起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进,只好在此休息躲雨。然而,人好躲,棺木却在雨地,小集上的人一听说棺中装的既是一位抗金名将,又是一位爱护百姓的贤官的遗体,纷纷冒雨送来柴草木料,抢搭起一 个灵棚,将棺木遮住。没想到大雨下了七八天,大水漫了道路、田地,集上的人对送棺人们说:\"现在正是六月阴雨天气,雨不知何时才停,就是停了也不知要等多少天,水才能退下去,不如将单公葬于此地,待将来再搬回,送棺人觉得有理,便选一高地,将其葬下,在挖坑之日,四周还是大雨滂沱,唯独这块高地上空无一点雨星,人们都说这是单公在显灵。 自单公下葬之后,这里接连丰收三年。家家户户丰衣足食。集镇上人们在一起议论。认为这几年风调雨顺,是单公保佑。于是大家决定凑钱在单公下葬处建一亭作纪念。亭子建成后取名为\"贤官亭\"(又谐音单公亭)。单公墓,于贤官亭建成后不久,被家人迁走。盛极一时的贤官亭,后来也毁于战火和水患。 贤官亭的传说,虽然缥缈,但它久盛不衰,其意义是很深重的。可以说,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盼望\"贤官救苦救难\",真如旱苗思雨,他们围绕贤官的影子造出种种传说,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清正廉洁官员的爱戴,反映人民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如今看到的贤官亭,是该镇民众于1995年自发募捐建成的。亭子建成后得到张爱萍、杨纯、田哨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肯定。因为支持民众颂扬贤官就是尊重民意。张爱萍将军欣然执笔,为贤官亭题写了亭名。
连云港晋朝时叫什么名字?连云港花果山因何得名?
连云港地名的民间传说: 云台山座落在江苏北部,是全省最高的一座山峰。屹立在黄海之滨,对岸是连岛山,两山之间有个小港,可以停靠船员,人们就以两座山名的头一个字取名为连云港。很早以前,当地人又叫这小港为“老窑”,追其来历,其中有神奇的传说。 东海龙王敖广的小女儿——白龙公主,久居水晶宫,寂寞难熬。听说人间有座花果山福地,犹如仙境,她就私自偷出龙宫,跃出水面,看到山清水秀,奇花异草,高兴得摇头摆尾、翻滚跳跃。霎时,海面上飓风骤起,恶浪如山,海水咆哮,暴雨倾盆,刮得船翻人亡,浮尸满海。山上的大树东倒西歪,小树连根拔起、飘上天空,山上的民房被风雨摧毁,变成一片废墟,到处闻听凄凉的哭声,急得山神束手无策,急上天奏请玉皇大帝派清风大仙下山,镇锁孽龙。 小白龙来到花果山,饿了吃仙桃,渴了饮泉水,大小山头游玩一遍,窜入水帘洞里洗个澡,顿觉心旷神怡,饱览了人间仙境。正欲返回时,撞遇清风大仙骑白鹿,乘清风,驾祥云飘然而来,挡住了白龙归路。小白龙见势不妙,吐出一团白气,隐形逃遁。清风大仙放出一道金光,跟踪追拿,又对坐骑白鹿耳语几句,白鹿会意化作小僧而去。 小白龙被金光追得满山乱窜,无处躲藏,从南云台窜到北云台,想从鹰游门处入海,不料此处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小白龙双眼熏朦了,看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伏地就擒,头在海边西山坡,尾巴还在山顶上,虽有白气护身,但被大仙的金光团团围住。清风大仙怒指白龙说:“孽畜,你残害生灵,可知罪?”小白龙那能料到清风大仙派白鹿小僧在此掘土烧窑熏阻它,后悔莫及,连连点头哀求道:“大仙饶命,我只因羡慕花果山美景,出于好奇,玩得尽兴忘形,残害生灵本非我意。”清风大仙说:“念你幼稚,放你一条生路,必须做到一点:一要虔诚修善,二要改邪归正,三要重犯定斩不饶,若能做到,立即放你回龙宫。”小白龙一一答应。清风大仙收回金光,小白龙随着白气逃回龙宫。 后来当地人就用这个窑烧炭营生。一年是新窑,二年称旧窑,年代变了,本地人就把连云港称作“老窑”,但在新社会,政府仍把“老窑”改称“连云港”。 连云港地名的由来: 连云港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到10万年前。马陵山的大贤庄遗址考证约在1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此狩猎、采集和生活。锦屏山(原称马耳山)桃花涧旧石器时代遗址、白鸽涧旧石器时代遗址证实,在距今一万至2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了被考古界称之为“小石片工业”的古代文化。华盖山遗址、二涧遗址及将军崖崖画,都说明4000至7000年前连云港地区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 根据《史记》记载,将连云港历史沿革分述如下: 夏商时代:属徐州,称“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 西周时代:属青州(一说兖州),称“人方国东夷”。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 秦代称东海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下邳、淮阴、盱眙、东阳、 堂邑、广陵、凌12个县。 西汉时称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良城、下邳、平曲、戚、开阳、临沂、利城、海西、兰祺、南城、山乡、即邱、祝祺、费、厚丘、容邱、东安、合乡、丞、建阳、曲阳、司吾、于乡、都阳、阴平、?吾乡、武阳、新阳、建凌、昌虑、都平、建乡、平曲38个县。 东汉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乡、昌虑、赣榆、阴平13个县。 三国时期称东海国,属魏。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城11个县。 西晋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乡、赣榆12个县。 东晋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后赵、前燕、南燕、东晋。辖朐县、郯城、利城、襄贲、祝祺、厚邱、赣榆7个县。 南朝前期称东海郡,辖齐郡、东莞、琅玡、西海、东海、北海郡;南朝后期辖青州、冀州(侨置)辖地同上。 南朝齐、梁称:(一)东莞郡、琅玡郡,辖即丘、南东莞、北东莞3个县;(二)北东海郡,辖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5个县;(三)北海郡,辖都昌、广饶、赣榆、胶东、剧、下密、平寿7个县;(四)齐郡。辖临淄、齐安、宿豫、尉氏、平虑、昌国、益都、西安、泰9个县。 北朝东魏称琅玡郡(又称海州朐县)。(一)东彭城郡,辖龙沮、安东、勃海3个县。(二)东海郡,辖赣榆、安流、广饶、下密4个县;(三)海西郡,辖襄贲、海西、临海3个县;(四)沭阳郡,辖下邳、临渣、怀文、服武4个县;(五)琅玡郡,辖朐、海安、山宁3个县;(六)武陵郡,辖上鲜、浴安2个县。 北齐北周称海州。(一)东海郡,辖广饶、东海2个县。(二)朐山郡,辖朐山县;(三)武陵郡,辖上鲜、洛安2个县;(四)沭阳郡,辖沭阳县;(五)海安郡,辖襄贲县。 隋朝称海州,后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5个县。 唐朝隶属于河南道。先称海州总管府,后称海州,又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五代时属吴、南唐、后周,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北宋时属淮南路,后淮南东路,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南宋时期属山东东路,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赣榆、涟水5个县。 元朝属河南行省淮安路,先称海州路总管府,后称海宁府,又称海宁州。辖朐山、沭阳、赣榆3县。 明朝属南京淮安府,称海州。辖赣榆、朐山2县。 清朝属淮安府,徐州道,江苏布政司,江宁布政司,淮扬(海)道。称海州直隶州,辖赣榆、东海2县。 民国时期属江苏省淮海专署、江苏省徐州绥靖公署。先称徐海道,后称东海行政区,辖东海、灌云、沭阳、赣榆、连云市5个县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东鲁中南行署。先称新海连特区后称新海连市,辖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后又分前云台区、后云台区)两市一区。新海连市时,辖新华区、民主区、锦屏区、浦西区、云台区、连云区等7个区。 1953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归徐州专署管辖,1961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1962年为江苏省直辖市。1983年国家地市体改时,江苏省将原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灌云3县划归连云港市;1996年江苏省又将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辖四县四区。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云台区,现辖东海县、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开发区。
花果山位于连云港市区东南,为云台山脉的一部分。原名苍梧山,亦称青峰顶,因吴承恩创作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此,故名花果山。山中林木茂盛,青竹滴翠,云海起伏,古有\"东海第一胜境\"之誉。 花果山素有\"孙猴子老家\"之称。这里峰奇石怪,花果满山,景色神奇秀丽,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以此山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美猴王的形象,花果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今山上仍可见小说中所假托的遗迹,如猴石、老君堂、南天门、水帘洞、七十二洞、八戒石、唐僧崖等,此外还有阿育王塔、三元宫及郁林观石刻等多处胜景。如今的花果山上,庙宇亭阁大都修葺一新,自然景色正如吴承恩所描写的那样:\"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连通往花果的要道口猴嘴山上的天然石猴依旧神气十足地在看守门户。进入神奇的花果山,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沭阳旅游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沭阳旅游景点攻略、沭阳旅游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