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剧院(南通更俗剧院)

民俗风情072

张謇是文状元还是武?

张謇[jiǎn]是文状元,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同治十二年(1873年)归籍通州。 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是清末的文状元,后来做了很多实业

张謇精神是什么,有哪些成就?

张謇精神是:奋发不懈、人定胜天的精神,兼备胸怀天下的壮志。

1894年,清政府为慈禧庆寿特设“恩科”会试。张謇遵从父命,赴京赶考,殿试一甲,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官场。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其中,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在家乡筹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以大生纱厂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数十家企业,并投资江苏省铁路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企业,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在发展教育与公益事业方面,张謇自1902年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以来,几乎每年都在创办学校。张謇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达数百所,从门类上说,有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慈善教育等。在普通教育中,又构建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謇尊重科学,爱护人才,扶植新建学术社团,提倡科学应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正确方针,与许多科学家建立友谊。把戏剧改革与社会改良联系起来,也是张謇的高见卓识。他创建了伶工学社及更俗剧场,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等的交往更是实业家与艺术家联手的一段佳话。

张謇在100多年前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一个相对系统的综合性“社会实验”,这一实验最终形成了“张謇精神”。

强烈的爱国热忱!

张謇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其突出的人格特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终极目标都是救国。

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辞职。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其事业全面崩盘。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被称为“状元实业家”。[1]

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关于更俗剧院南通更俗剧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