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图,湖北襄阳府现今何地?清代襄阳府有多大,包含当今哪里县市?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南襄城区)。 襄阳府志
辖境约今湖北省襄阳、谷城、南漳、宜城等市县地。元至元年间改置路。明初复置府。清辖区约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以东,枣阳以西和蛮河以北地。1912年废。宋为京西南路治。清嘉庆时白莲教刘之协等在此起义。辖境相当今湖北襄阳、谷城、光化、南漳、宜城等县地。元至元时改为路,辖境扩大。明初复为府,领1州7县辖境又略小。清辖境相当今湖北均县以东。枣阳以西和蛮河以北地。清代初属湖广布政司;圣祖康熙3年(1664年),改属湖北布政司(后改省),州县建置沿明制。府治襄阳县(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辖:襄阳(县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南漳(今湖北省南漳县)、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谷城(今湖北省谷城县)、光化(县治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共6县;均州(州治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区)1散州。1912年废除。
襄阳府:冲,繁,难。隶安襄郧荆道。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东南距省治六百八十里。广六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二度五分。京师偏西四度二十分。领州一,县六。襄阳冲,繁,难。倚。东南:鹿门。西南:虎头。南:岘山。西:隆中山。汉水自谷城来,迳城北,入宜城。城四周有堤,谓之襄阳城堤。对岸即樊城,古重镇也。东北淯水,自河南唐县入,名唐河。
合浊水,名唐白河。县别有白水,自东来会。又西北清泥河,东淳河,皆入汉。同知、丞驻樊城。吕堰、双沟二巡司。油房废司。汉江、吕堰二驿。汉江今移城中。宜城冲。府东南一百二十里。西:石梁。东南:赤山。南:太山。汉水自襄阳会潼水入,迳县东,入锺祥。西南蛮水,一曰鄢水,又曰夷水,合弥水,与其支津木里沟、长渠皆入汉。又沶水自汉中来,合于蛮水,谓之沶口。北疏水,亦名襄水,土人呼涑水,亦自口入汉。东南楼子汊、南康坡汊、北羊祜汊,皆汉水之旁出也。西:田家集巡司。南:鄢城驿。南漳简。府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八叠山,一名柤山,又名沮山,吴朱然、诸葛瑾北出沮中,即此。西有荆山,左氏传所云“荆山九州之险”是也。漳水出焉,下流至当阳会沮水入江。其北深溪河,蛮水入,曰榨洛河,迳大鸿山,至城南,入宜城界。有方家堰巡司,后移保安镇。南有鸡头关,东北有石河铺。枣阳冲,繁,难。府东北一百四十里。东:霸山。东南:资山。南:瀴源山,瀴水所出。东:大阜山,白水所出。又东南昆水,西南浕水,合白水下流入于淯水,至襄阳入汉。西南蔡水,西流亦入淯水。有湖河、鹿头、双河、太平诸镇。谷城简。府西北一百四十里。湖北提督驻。西北:谷城山,县以此名。西南:薤山。南:金斗。东北:汉水自光化入,亦曰谷水。南:筑水,一名南河,东入沔,谓之筑口。北:泛水,一名古羊河,或曰北河,至城东,与筑水合。有花石街、张家集二巡司。张家集后移驻太平店。光化简。府西北一百八十里。西北:三夫山。汉水自均州入,迳城西,有涓水流入,历上涓、中涓、下涓三口入谷城。又黑水、排子、朱寨诸河下流皆入焉。东南旧有茨湖,今湮。有左旗营巡司,后徙县南老河口。均州简。府西北三百九十里。南:武当,一曰太和,亦曰篸上山,明时尊为“太岳”,浪河、曾水并出焉。汉水自郧远河口入,又东为禹贡沧浪之水。其由浪河入者,有殷家河、萧河,其由曾水入者,有黄沙、小芝、水磨、笃河。又均水自州南流,至光化之小江口,亦入之。有草店、浪河诸镇。光绪四年置孙家湾巡司。
康熙时期的第一幅地图是谁所绘?
康熙时期的第一幅地图是由明朝末年的地图学家徐霞客所绘。
徐霞客在明朝末年游历全国,考察山川地形,收集地理资料,于1669年开始着手绘制《皇舆全览图》。这幅地图以当时的中国疆域为范围,采用了西洋投影法,将全国的山川、河流、城镇、交通等地理信息全部纳入其中,是当时中国地图绘制的一大创新。《皇舆全览图》的完成历经多年,直到徐霞客逝世前不久才完成。该地图后来被康熙帝所收藏,成为了清朝宫廷的珍贵文物之一。
康熙时期的第一幅地图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他的助手绘制而成的。他们于17世纪初来到中国传教,并开始绘制地图,以了解中国地理情况。这些地图包括《世界图说》和《乾坤一统图》等,成为了康熙时期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周培公,在临死前给康熙的
太平天国地图及演变过程?
太平天国的地图和演变过程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太平天国始于50年,地点位于今天的广西省梧州市,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建立“太平天国”的理念,旨在推翻清朝,同时实行平等和民主太平天国的势力很快蔓延到了南方地区,包括江西、湖南、贵州等地之后,太平天国和清朝进行了多次战争和斗争,面对内外交困的压力,太平天国最终在64年覆灭太平天国的地图和演变过程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的历史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地图和演变过程
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
太平天国在建国后行政区划方式为“省、郡、县”三级制,即取消“道”,改“府”为“郡”。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干王洪仁玕曾数次声称太平天国欲划分天下为二十一个省,太平天国各个时期的文献中提到的省却不止于此,另有苏福省、天浦省、桂福省和伊犁省(新
疆)
关于太平天国地图及演变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八个部分,分别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突围北上、定都天京、出师北伐、领军西征、天京事变和防御战。
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结了2万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与杨秀清、冯云山等人组成了领导运动的核心人物。永安建制说的是1851年9月,洪秀全突围北上并成功占领永安,随后洪秀全开始封赏将士。
突围北上说的是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没有攻占下桂林,转而去攻占全州,冯云山被炮弹击中死亡。
到1853年1月,太平军已经攻占下武昌,2月又攻下九江、安庆等地。定都天京发生在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下南京,并在此定都,改称天京。
出师北伐是1853年5月13日,林凤祥和地方官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军队从浦口出发,经过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长驱北上,10月29日到达西南的静海和独流镇,并驻扎军队待援。
领军西征是发生在北伐的同时,西征的军队领导者是胡以晃、赖汉英等人,他们带领战船千余,军队两三万从天京逆流而上,开始西征。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杨秀清因为居功自傲,9月初被部下韦昌辉杀死。防御战过后,天京失守,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扩展资料
道光三十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在日益高涨的反清斗争推动下,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经过艰苦活动,于道光末年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以其明确的纲领,较为严明的纪律,把分散的斗争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迅速发展成为震惊中外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以天王洪秀全为最高领袖,建立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军政合一体制。经过不断击退清军的围堵,太平军于咸丰三年(1853年)攻占南京并奠都,接着派兵北伐和西征,后因孤军深入,北伐失败;
而西征的胜利,巩固了天京的上游局势。但三年后,在革命鼎盛时期 却发生了天京内形势由盔转衰。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为主将,稳定了一度危机的形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勾结列强,共同镇压了这次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威震中外,严重动摇了清朝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成为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它的英勇事迹和反抗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很高兴为您解答:太平天国虽然有十四年,涉及到全国十八个省,共占领过六百多座城市,但太平天国的疆域都不大,都是占了丢,丢了占。1853年前太平天国是流动作战,无疆域,1853定都天京后,通过西征,占领了安庆,九江,武昌等大城市,疆域范围就是江西湖北湖南这一带,面积一百万平方公里,天京事变后,这些地方全都丢失,通过李秀成东征,太平天国疆域范围又变至浙江,江苏这一带,直至太平天国灭亡。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间反抗运动,其起源于1851年,在南京成立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政权。在太平天国时期,其领土逐渐扩展,而地图及演变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 太平军初期: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始兴县爆发,最初只有数百人参加,后来逐渐壮大。
2. 太平军北伐:1853年,太平天国向北伐进攻湖南、湖北等地,逐渐占领了这些地区,并沿长江南下到达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3. 领土扩大:1860年,太平天国已经占领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份,实际控制领土超过40万平方公里。
4. 内部斗争和失败:1860年后,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领袖之争和派系斗争,导致其势力日渐衰弱。1864年,太平天国主力在天京被清军攻灭,太平天国政权宣告覆灭。
总之,太平天国的地图及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其从广西始兴县发端,向北伐进攻湖南、湖北等地区,最终占领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并在天京成立了政权。然而,其内部斗争和失败导致其势力逐渐衰弱,最终被清军彻底击败。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农民起义运动,其地图和演变过程如下:
1.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1851年在广西省桂平县,随后迅速扩展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民起义军。
2.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起义后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号称“太平天国”,并制定了一些政治和军事制度,建立了一支由“天京(南京)王朝”领导的政权。
3. 太平天国的地图逐渐扩大,包括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甚至还曾攻占了北京等地。
4. 太平天国曾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进攻,如1853年的攻打天津、1856年的进攻南京等,但这些进攻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
5. 太平天国内部也发生了多次分裂和内讧,如1860年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的争斗,以及1856年、1858年的太平军之间的内讧等。
6. 1864年,太平天** 队在攻打南京的战役中失败,领袖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政权被清军消灭。
总的来说,太平天国在其起义时期的地图逐渐扩大,但内部分裂和清军的反攻最终导致太平天国失败。
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太平天国运动起于广西金田,一路向北发展,最终定都南京,占领了广大长江以南地区
清代中国地图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清代中国地图形状是什么、清代中国地图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