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县志(莆田县志方言篇)

民俗风情063

枇杷5月份开花正常吗?

枇杷5月份开花大几率不正常,枇杷需要养护3-4年才会开花,一年秋冬季只开一次花,枇杷花颜色为黄白色,成簇开放,花朵具有香气,花瓣是五出浅裂。枇杷会在夏季长出花苞,枇杷开花期间需要对根的外部进行追肥,使用磷酸二氢钾0.3%加尿素肥料即可。

不正常。

莆田县志(莆田县志方言篇),莆田县志(莆田县志方言篇),第1张

枇杷开花期一般在9月至次年2月,主要在10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由于枇杷花期长,习惯上根据开花的早迟分为头花、二花和三花,,具体划分时期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如江浙地区10~11月开的为头花,11~12月开的为二花,1~2月开的为三花。头花结的果实大,品质好,但受冻害的可能性较大,在冬季无冻害的地区应多留头花。二花果在大小、品质上不如头花的,但受冻害的机会较头花少。三花受冻害的概率最小,但果实生育期短,果实小,品质差,成熟期迟,在生产上应控制三花。

一般枇杷五月份开花是不正常的迹象。因为枇杷一般开花的时间都是在九月份到十月份之间。这种情况会导致提前结果,从而让果实更容易被冻坏

正常。因为枇杷是早春开花的植物,通常是在3月份或4月份的时候开始开花,所以如果5月份枇杷还在开花,那就说明它的生长环境相对较好,或者是因为当地气候环境的原因而导致其开花时间推迟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枇杷开花和结果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水分、光照、土壤等等,所以如果想要让枇杷更好地开花结果,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适当的关注和管理。

不正常。

枇杷是从秋季一直到冬季开花的,一般是在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份之间盛开,它的花期非常长,大约有四个月的时间。枇杷是一年开一次花的植物,而且花量比较大。

它的开花时间会和地区或气候密切相关,如果是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那么它的花期就会延长,而北方地区天气寒冷,花期就会缩短。

不正常

枇杷五月份开花是和温度有关,一般都是在10月份,9月份开花。。枇杷是潮州地区重要的水果产品之一,花期在10-12月,果期在5-6月。枇杷最早记载于《莆田县志》:“枇杷,夏初成熟,色黄味酸”,因其叶形似琵琶而得名。

正常开花。因为枇杷属于早春开花的落叶灌木,在暖和的气候下逐渐进入生长期,5月份是它开花时期的尾声和果实的开始期,此时它的开花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另外,枇杷在中国常被视为重要的中药材,其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枇杷的生长、繁殖方式,以及其历史与文化等知识。

关于这个问题,枇杷通常在春季开花,具体时间取决于气候和地理位置。在温暖的地区,枇杷可能在3月或4月开花,而在寒冷的地区,它们可能要等到5月或6月才会开花。因此,枇杷5月份开花是正常的。

你好,枇杷的开花期因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5月份是枇杷开花的正常时间。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枇杷的开花期可能会提前,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开花期可能会延迟。因此,具体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判断。

不正常

枇杷五月份开花是和温度有关,一般都是在10月份,9月份开花,您要预防一下早开花现象,枇杷通常是当年开花,次年结果,一般是在夏季的5月份-7月份期间结果的,它一年只能结一次果,而且它的产量丰富,可以达50公斤左右。 

郑樵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哪六个第一?

郑樵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的著述计有95种(单篇计算在内),其中注明篇数、卷数的为50种,548卷,454篇。

另外35种未注明卷数,除去一些重复的作品,其著作计有千卷之多。

郑樵说自己\"山林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是有据可查的。

与此同时,他以一个山林穷儒的身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 第一个想建设科学; 第一个以山林穷儒身份依靠自己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学家; 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号召; 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 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

郑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史学家,但《宋史·儒林传》里关于郑樵的传文,只有寥寥的三百余字,不仅说得过于肤浅,而且还有冤词。

莆田县志(莆田县志方言篇),莆田县志(莆田县志方言篇),第2张

《宋元学案》里更少了,连同他的从兄郑厚,只有三十一字。

清康熙四十四年修的《莆田县志》和乾隆二年修的《福建省志》里有关郑樵的传文,也仍只有五、六百字。

因此,人们要了解郑樵的一生,很不容易。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郑樵在险恶政治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山林穷儒成为名垂千古大史学家的悲壮历程,更是无人知道。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郑樵那十分可贵的勇于开拓、追求科学精神,近千年来一直得不到弘扬。

然而,纵观郑樵的一生,正如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所说,\"社会上用很冷酷的面目对待郑樵,但在很艰苦的境界里,已经把自己的天才尽量发展了,我们现在看着他,只觉得一团饱满的精神,他的精神不死\"!

莆田俞氏由来?

莆田俞氏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其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1. 据《姓纂·卷九》记载,莆田俞氏源自周朝时期的公族俞国。俞国是牧野之邑,为周公旦的弟弟叔虞所封,后代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

2. 俞姓在南方地区流传很广,相传俞氏是由宋朝时期的文学家俞秀公(俞樾)所创建。俞秀公是福建福州人,他于宋神宗时期被任命为诸暨县县令,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至莆田任官。俞秀公在莆田的任期内,以其聪明才智和清正廉洁的形象,广受人民敬爱。后来,他的后代便以俞作为姓氏,成为莆田地区的俞家后人。

3. 刘宋朝时期的著名学者俞敏字景商,原籍寿春,后移居浙江诸暨,他的家族后代在福建莆田地区繁衍生息,因而形成了莆田俞氏。

以上是关于莆田俞氏由来的一些说法,具体真伪难以考究,但俞氏在莆田地区的确有较为显赫的历史与名望。

俞姓最早入闽时间约在宋仁宗年以前。《兴化府志.礼记三》载: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有莆田学子宋并、方洞、俞则之、黄维翰等考中诸科。所谓“诸科”即: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字究、明法等科,由礼部试,考中即可授官职。可知,莆田俞氏家族己出人才了。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俞氏十一世祖俞瑞迁入西天尾凤林村北螺(今林峰);元代,俞氏家族迁至西天尾汀渚村重振家业,里曰:俞里;明洪武年间,俞氏十五世祖俞德俊、俞德友两兄弟大展宏图,俞氏成为当地巨族。十六世俞文中;十七世俞懒翁、俞梅庄、俞侃齐;十八世俞钊(榕原)俱有俊彦继承家业。

明洪武元年(1368),俞良辅,官任兴化卫指挥入闽。

明末嘉靖年间,虽经倭寇烧杀抢掠,西天尾汀渚俞氏家族仍不失为当地首富。俞氏十九世祖俞应辰,号东渚、俞钊子,明正德九年进士及第,官石阡知县;俞庆云、俞于岸;二十世祖俞直宗(号石塘)、俞绍,乐善好施、兴师重教,里人称誉。明万历四十年,俞氏二十一世祖俞大有,字承谦,号台峰,嘉靖二十五年乡试考取举人,官任登州、池州府同知;俞孚齐、俞若峰俱有显名。明永乐三年,俞智孙,字行哲,莆田人,冠带国子生,考取举人。

明代,俞能静,莆田县新安里人,由莆田县丞擢为镇江府知府;俞原积,新安里人,官礼部员外郎。

《福建莆田县志》载:俞琰,莆田县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乡试,考取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及第,官授金门游击将军。

俞姓人口数台湾稀少。莆田市1万余人,排序第47位。全国排序第117位。

莆田在公元前的地理位置?

历史

莆田县志(莆田县志方言篇),莆田县志(莆田县志方言篇),第3张

夏、商时期属扬州,西周时属七闽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百越,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前期属闽越国,西汉后期属会稽郡冶县,东汉后期属南部都尉侯官县,三国时期属建安郡侯官县,西晋时期属晋安郡侯官县,南朝前期属南安郡。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隋开皇九年(589年),两度置废莆田县,先后隶属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县地再置莆田县,属丰州(今泉州)。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莆田、清源2县属武荣州(后改泉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而清源县改为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属清源郡。之后清源郡又改为泉州、清源军、平海军,莆田、仙游2县亦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诏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县之部分属地置兴化县(治所在今仙游县游洋镇),并在其地建太平军。太平兴国五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划出平海军(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县归兴化军管辖,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与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合称为“八闽”,辖地基本上与今莆田市相同。太平兴国八年,军治迁至莆田县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临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改兴化军为兴安州,故莆田市又有“兴安”之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陷兴安州城。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兴安州改称兴化路,属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设总管府,置录事司,统莆田、仙游、兴化3县。至元十五年,设福建行中书省,兴化路属之。元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镇迁到广业里湘溪(今莆田县新县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参政文殊海牙开城降明,兴化路亦纳款归明。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现亦思法杭兵乱。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化路改称兴化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书省改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属之。兴化府废录事司,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不变。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地处山区的兴化县,虎患严重,病疫流行,人丁渐少,百姓不堪重负,因而裁革兴化县。将武化、长乐两乡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兴泰、福兴、来苏3里并为兴泰里,划归仙游县。

清沿明制,兴化府建制不变,仍辖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闽海道。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县志》36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道治设厦门,1914年改名厦门道,原泉州府、兴化府、永春直隶州所辖各县隶之。(现有江苏省兴化市)。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国23年(1935年)10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后,莆田、仙游2县属第五专区(驻泉州),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驻泉州)。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泉州)。

位置境域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东面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市,南接泉州并与厦门相近,位于东经118°27`-119°39`,北纬24°59`-25°46`,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42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地形地貌

莆田市处闽中沿海山地、丘陵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与逶迤的木兰溪、延寿溪、秋芦溪构成了江南水乡。

西北部多为中低山,海拔500~1800米,有千米以上的山峰43座,其中位于仙游-永泰-德化交界处的石谷解海拔1803米,为市内最高峰。

中部为低山、丘陵、平原与盆谷错综其间,地势较平坦,有兴化平原,仙游东、西乡平原、南方平原、枫江平原等,平原海拔多在60米以下。其中最大的平原是兴化平原,俗称南北洋平原,面积4.64万公顷,是福建省第三大平原。

莆田境内海岸线长达343.6公里,约占福建省海岸线总长的10.3%,东南部为沿海低丘陵带,多半岛、岛屿和海湾,海岸线曲折,长达233.9千米。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其中湄洲湾的秀屿、东吴水深港阔、不冻不淤,三湾之间有埭头半岛、忠门半岛、秀屿半岛。有大小岛屿150多个,其中以南日岛、湄洲岛及乌丘屿最为著名。

肇氏有家字辈吗?

肇氏确实存在家字辈。1. 原因是,肇氏家族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且人才辈出,经历过多次聚族而居、分支互助的历程,因此形成了家字辈的文化特色。2. 据《莆田县志》记载,肇氏家族在明嘉靖年间被列为“肇四姓”之一,其族谱中以“家”字作为辈分之一,这也印证了肇氏确实存在家字辈的事实。

有。肇氏家字辈前面是齐字辈,平国齐家

莆田县志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莆田县志方言篇、莆田县志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