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18号 - 沧海遗珠的百年建筑

民俗风情05

上海外滩18号,作为上海最负盛名的历史建筑之一,其历史渊源、建筑风貌、文化内涵等方面,皆表现出坚如磐石的可贵品质,其代表着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节点以及多种文化的交融。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深入探索这座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让读者了解上海外滩18号的内在价值,以及它作为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象征。

一、上海外滩18号的历史

上海外滩18号始建于1924年,原为大世界公司创始人傅聪的“洋楼样板房”。这座建筑的设计者为设计师Sir Elías Oscarson。建造过程中,特意从德国订购了上百种建筑材料,包括梯形窗、红砖墙面、花岗岩装饰等。 建筑共有5层地上,2层地下,总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上海外滩18号建成后曾用作万国电报公司总部、中央银行南京路分行,以及过渡时期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场所,现为信达集团所拥有。

二、上海外滩18号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建筑风格上海外滩18号融合了西式建筑与中式元素的设计理念,既保持了西方的彰显地位的庄严气势,也有了富有东方特色的装饰元素,使建筑在艺术表现上更具包容性。例如,在建筑顶层的装饰部分正中央便迎接眼前的七彩琉璃屋顶,来自北京清华园藏的“大校门”,其康熙牌匾上书“沧海遗珠”,正是用来形容这座建筑的。此外,建筑入口处还有一拱形形象的玄武化龙,作为建筑物的标志之一,也是吸引游客参观的一大看点。

三、上海外滩18号的文化内涵

上海外滩18号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见证了上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承载了上海的历史记忆。在建筑外墙上刻画有英美等国银行的标志,留下了海外银行在上海的繁荣历史。在建筑内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弹簧门、旋转门、电梯等设施,彰显着建筑的多元文化背景。同时,建筑内还设有上海市政府资料馆,让人们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上海历史文化。

最后,作为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上海外滩18号值得我们去探寻理解它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带我们了解了上海在历史进程中的辉煌。在现代化的上海城市中,这座建筑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功能,生动地诠释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精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应该多关注这座历史建筑,让它的纪念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