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指的是什么?
许多人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宏伟壮丽、风格各异的八座寺庙,称外八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环绕在紫禁城外也有八座寺庙,被称为紫禁城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庙。前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其他五座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都在北长街路西。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
进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不大的庙门,石门额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在明代是兵仗局。明代有几位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唐的明武宗最甚,嘉靖皇帝也有此好,因而常御驾亲临兵仗局,观看兵器制作和操练。
后来在主管兵仗局的太监张维怂恿下,挑选了数千精壮太监,天不亮就进入皇宫为皇帝操练,一时杀声震天,引起了诸大臣的不安,多次进言劝阻,才结束了这场由兵仗局引发的闹剧。清康熙年间几度重修,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今临街山门所嵌“万寿兴隆寺”石额,仍为当年康熙御笔。几次重修中,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加之各殿的配殿,共有房舍200余间的大型寺庙。清中期后,一些太监年老体衰,无力侍奉宫廷,又无儿无女无家可归,便集中在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这里一度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义会”,年轻时即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中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会碑记”、“养老义会题名碑”多方,记录了养老义会的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一些老年太监仍在这里居住,由政府供养。其中一些有学识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清宫密闻轶事。现在,万寿兴隆寺已成为民居,但原建筑格局尚存。顺着北长街路西再往南走,71号是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均在天坛祈年殿。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下昭在紫禁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和礼部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皇帝准奏,很快建成昭显庙。
民国时,北京教育协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中任职,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曾在庙中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1937年,在此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出昭显庙再往南走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庙内有明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名声并不大,但至宋以后名声日益显赫。后来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为武圣人关帝。全国关帝庙不计其数,仅北京就有数百座。皇宫旁的这座应是较大的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赐名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重修,并立有碑记。寺坐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离皇宫很近,清代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留宿。同治与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记有“晚入城、住静默寺”、“早间出城后,由馆到静默寺”的记载。如今,这里已是民居,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所在地。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明代时是御用监衙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元世祖忽必烈钟爱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不知何时流落于此。一度作为腌菜大缸使用,清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此庙改称玉钵庵。这个故事在团城一文中已详述。
康熙得过天花吗?
康熙早年的生活就一直笼罩在天花的阴影之下,他出生没有多久,正赶上天花大流行。不得已之下,由其乳母抱出紫禁城,寄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避痘”,可以说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两岁那年,他仍然没有躲过痘魔的侵害。好在,有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的悉心照料,康熙硬是从天花的魔掌挣脱出来,只是脸上留下了不甚雅观的点点痕迹。这次与痘魔的“亲密接触”,给康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远无法消除的阴影。据《圣祖廷训格言》中记载,康熙在其晚年曾说:“联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联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躲过天花的灾难之后,幼年康熙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仍时时笼罩在他的周围。由于天花连年爆发,深宫中也常常处在人人惶恐的状况之中。如果宫中有人得了水痘,父皇顺治等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水痘病人,四周则用绳子围起来,谁也不准随便接近,即使是集恩宠于一身的皇子也不得四处走动。童年的活动天地因为天花的肆虐而被禁锢在很小的范围之内,这些惊恐与动荡的灰暗记忆填满了幼年康熙的梦魔。
然而,何其幸运的是:康熙很小就已出过天花,并且有幸存活下来,而且以后永远不用担心再会得上天花。于是,天花让康熙登上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奎宝座。
康熙登基之后,幼年的惨淡经历使其深深明白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在总结了前人防痘经验的基础上,他开始由过去被动防御而转为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之下,清朝天花防治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系统化的道路。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立了痘诊科,并在普天之下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可见,康熙将这件事情是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的。
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对传统隔离防痘方法的继承,并在实施中不断有所创新。最著名的一例就是避暑山庄的选择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围班制度的建立。这件事得从顺治时代说起,由于天花的流行,清初很长一段时间蒙古草原各部人觑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由于蒙古首领多为“生身” (即没有患过天花),为避免传染起见,顺治消极地多年不接见来京的外藩首领,后来又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也不许人京勤见皇上。康熙初年,这个规定仍然存在。据史书记载:康熙对于一些元旦来朝的外藩蒙古首领们自称已出过痘一事,表示担忧。康熙十年(1671)十二月二十七日,他降谕理藩院:“凡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联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
康熙十六年(1677)出巡塞北的途中,在热河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随即,康熙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勤见皇帝,可以在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勤见皇上。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办法,因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人勤,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少数民族各藩的目的。
苏麻拉姑只是艺术手法不要把小说太当真
福佑寺的传说?
传说清顺治年间,为清圣祖玄烨的避痘处。雍正元年(1723)拟分给宝亲王(乾隆帝)弘历作为私第。弘历未迁入,登基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后代曾数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全寺共为三进。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民国16年(1927)改为班禅驻北平办事处。1980年后作过班禅驻京办事处。
北京南长街北长街都住什么人?
诗人柳亚子、历史学家吴晗、桂系首领李宗仁、《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均曾在此街居住。
北长街北段路东有福佑寺。 圣祖康熙冲龄时避痘于此。雍正元年,将康熙这处“潜邸”改成了福佑寺,后殿供奉着康熙的牌位,由于宏丽的大牌坊上匾额是“泽流九有”四字,民间遂讹传为雨神庙。此庙保存较好,但牌坊上的字, “文革”时给砸掉了。
北京的南长街,北长街住的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家属以及部分北京当地居民。
八大山庄是哪里的?
清朝的八大山庄是外八庙。外八庙包括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真武庙、万寿兴隆寺、普度寺、静默寺。外八庙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外八庙
关于福佑寺和福佑寺现在开放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