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猪与夸克联合发布《清明节旅游报告》显示,清明节期间“补偿游”需求旺盛,推动旅游市场在疫情后首次出现爆发。 清明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50%,超过2019年同期。其中,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6倍,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6倍以上。成交量同比增长20倍以上。 红色旅游、赏花踏青、汉服游成为热门选择。 95后成为清明出游主力军,00后红色旅游预订量增长超630%。 年复一年。
业内人士表示,受疫情影响,去年清明节接待国内游客总量同比下降60%以上。 今年的情况比去年好很多。 机票、度假酒店、租车、景区门票、跨省跟团游等旅游产品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根据测算,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清明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数1.02亿人次,同比增长144.6%,恢复到94.5%。上期,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占总量的56.7%。 前一时期。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2021年清明节三天假期,广东省共接待游客1721.8万人次,实现收入83.4亿元。 对比2019年清明节期间广东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数据发现,与2019年清明节相比,接待游客量恢复95.7%,收入增长9.9%,超过全国水平。 平均的。 截至4月5日下午3时30分,全省景区预约总数66.5万个,位居全国第一。 其中,长隆旅游度假接待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8.43%,白云山、广州塔接待量略超2019年同期水平。此外,文化和旅游市场。广东省经济明显复苏,传统节日、郊游、短途近郊旅游蓬勃发展。
其中,广州戏剧中心推出话剧《牛虻》; 广州大剧院上演以广州黄埔区发展为主题的精品舞剧《直到那时》; 艺术团曾在陈家祠“银河会”组织器乐音乐会、《雨打芭蕉》等广东音乐剧目; 红线女艺术中心展出“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红; 丝丝女艺术生活展“一切都可以让人惊叹”——粤剧大师马师仓生平戏剧展、《玉乐一生》放映、红线女子经典歌剧曲调及纪录片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举行; “2021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卉展”; 深圳世界之窗举办中国式嘉年华,呈现《百年大计》、《凤舞东方》等史诗般的民族风格舞蹈表演。
此外,清明节期间,广东省文化场馆、景区举办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深圳市东部华侨城组织“团员生产体验”活动; 韶关博物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清明节手抄报征集展示——清明敬礼”活动与诸暨古道老梅观巷景区开展“亲子活动”诸暨赏读》《——我们的节日·清明——《艾词飘香》; 珠海市斗门区图书馆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故事》和《一只鹅——英文绘本故事》,斗门区文化中心公众号推出“我们的节日”,播播珠海市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趣。清明节,传承斗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清明假期“缅怀英雄、捍卫英雄”成为弘扬革命文化的蔚然成风。 而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成为清明假期的一大旅游景点。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开展“纪念云扫”活动; 广州农业会议中心纪念馆开展“缅怀烈士·农业会议中心故事”线上活动; 纪念馆组织第五届“广州一日游”“1911辛亥革命史”及线上线下扫墓活动; 黄埔军校古址举办以“念家人”为主题的清明纪念系列活动。 烈士信祭奠黄埔英灵”,以黄埔军校史迹为讲授党史的活课堂,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此外,乡村红色旅游景区也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悼念和纪念,在入选广东省首批文化旅游村之一的增城大步尾村,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瞻仰革命纪念碑。从化黄沙坑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出了广州历久弥新的农民画“党史长廊”,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来到梅州市三河坝叶剑英纪念公园。战役纪念公园等游客红了; 景点开展纪念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活动。
此外,清明期间,广东省乡村旅游恢复复苏,周边地区自驾短途游比例上升。 儿童游已成为市场的主力军。 游山玩水、采花摘果受到青睐,网红记录了游览风景、寻红色足迹、品尝农产品、入住魅力客房等各种乡村旅游体验。 深受市民游客的喜爱。
除了自然美景,充满文化魅力的传统村落也成为市民和游客度假旅游的热门去处。 番禺沙湾古镇、花都浪头古村、南沙大文村等具有岭南风格和特色的地方,保存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岭南古建筑。 随处可见摄影师在拍照、记录自己; 充满文艺气息的白云风和村等网红村,拥有广州首个科普航空普及基地,也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从化、增城区的优质民宿深受欢迎,平均入住率超过70%; 广州首批10家精品民宿推出特色体验。 增城五象石屋策划踏青活动,组织农业插秧采摘体验,制作手工艾粑粑。 大湾区还推出了各类生态绿色乡村旅游点。 垂钓、采摘草莓、赏花等亲近自然、体验农业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