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陕西和宁夏交界处的银川市,有一个被誉为“城市绿肺”的美丽湿地——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个位于太湖流域重要节点的湿地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融合,也是珍贵的生态景观和生态资源。从历史、地理、生态等多方面介绍鸣翠湖,旨在讲述这个美丽湿地公园的魅力与价值。
历史:

据史书记载,鸣翠湖在唐代已有记载,当时就是集园林、渔业、观光、探幽于一体的休闲胜地。在明清两代,鸣翠湖更是因柳树飘香成为中国八大名胜之一。到19世纪末,鸣翠湖早已成为富庶的民间风景胜地,在社会上流传着“道生湖,湖生柳,柳生银川”的美誉。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鸣翠湖逐渐沦为污水排放及市民垃圾的“垃圾场”。几十年的污染及耗损,使这湿地变得日益贫瘠和脆弱。2006年,鸣翠湖被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并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得到全国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才得以真正脱离险境。
地理:
鸣翠湖占地面积11.47平方公里,位于银川市西北部,与贺兰山南麓相连。作为太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鸣翠湖是研究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鸣翠湖由来自地下深处的永久性温泉活动所形成,拥有深潭、浅滩、芦苇、水生植物等各种水生态环境,形成了湿地泥沙暴发、底泥厌氧分解、有机物质腐化、磷、氮等营养元素外滩反向输送等一系列独特的自然现象,也成为了许多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生态:
作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区宽约2公里,湖中心水深25~60米,周围是长约40公里、宽约200-500米、高3-10米的条形潜龙岛,水面占湖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这里蕴藏着各种珍稀动植物,如洲鸭、丹顶鹤、黑尾潜鸭、小天鹅、鬼蟾蜍、黑斑蛙等等。鸣翠湖湖畔的草原和红黄土丘陵、沙漠荒漠以及周围的稀缺水资源,形成了鸣翠湖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众多的赏鸟和观景点。
结语:
作为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代表着“生态美、文化美、人居美”的水平,成为了银川市民骄傲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生态景观。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更好地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让这个美丽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市民的生态文化乐园,更让它成为珍贵的遗产,留给子孙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