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太原理工)

旅游攻略070

太原原名叫什么?

        晋阳:太原古时叫晋阳,它创建于公元497年.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征集百姓,夯土垒城,冶铜筑柱,束荆为墙,花了20余年的时间初创了晋阳城。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晋阳城•進筑于晋水之北,故曰晋阳。战国初期晋阳为赵国的都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太原郡就设在晋阳。

太原(太原理工),太原(太原理工),第1张

       到了西汉,汉高祖刘邦把太原郡改为韩国,晋阳为韩国国都,以后他又把雁北和太原郡划在一起改称代国,晋阳成为代国国都。

       到了隋唐和五代的后唐、后晋、北汉、晋阳均为它们的发祥地。唐初的晋阳城长4321步,宽3122步,周围42里,城墙高4丈。

       唐贞观11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李绩在与都城相望的汾河之东新建了东城,武店时因晋阳是她的故乡(武则天祖籍现山西文水县南徐村),曾多次来晋阳巡视,并命崔神庆在都城与东城之间跨越汾河修建了中城,三城相连,巍然屹立,汾水横贯其中,形势极为壮观。盛唐时,晋阳曾疋为北都,后又改为北京。

太原以前叫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太原市,山西省辖地级市,简称“并(bīng)”,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全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为并,也就是现在的并州。其第一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497年至公元396年,赵国建都,经秦汉发达兴旺;遭五胡战祸摧残。

第二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523年至979年,称“霸府”晋阳复兴,经隋唐辉煌鼎盛;平北汉宋毁古城。

第三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982年至1126年;唐明崛起太原兴,宋代再建锦绣城;金元侵扰遭凋零。

第四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1368年至1948年;明清扩建称重镇,商业兴起面貌新;天灾人祸后再次萧条。

太原简称并,别称为并州,古称晋阳,同时也称“龙城”,九朝之都。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今晋源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太原有着4770余年的建城史。自商周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中心,被称为唐、晋、晋阳、并州、北京、北都、龙城、太原等。

太原(太原理工),太原(太原理工),第2张

明清太原县城,设四门,四周城堵(马面)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南面城墙从东至西1152米,整体向外弧形。西面城墙从南至北676米,由南向北直线倾斜。北面城墙从西向东1150米,由西向东南直线倾斜。东面城墙从北向南756米,由北向南直线倾斜。东西宽,南北窄,呈长方形。北门内城门洞向北,瓮城外门洞扭转折向东,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道路南北各水井一眼,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传说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城整体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故有活城之说。

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大禹曾建都在晋阳。周成王桐叶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三家分晋赵国定都于晋阳。前秦、东魏、北齐、北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曾定都于太原(晋阳)或以太原为政治中心。隋朝太原是北都,也称北京。晋朝,唐朝起源于晋阳。从商周至今太原和北平一直华北最大两座城市。

太原城最早的称谓应该是晋阳,其后又有并州、霸府、龙城、北都、北京等称谓。

为啥有两个太原?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曾因有十四人龙兴于太原,特别是太原风峪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祖籍所在地,故有“龙城”之誉。史学界普遍认为太原(晋阳)有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但“太原”一名早在五千年前就存在于山西晋南地区,却鲜为人知。

晋西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太原最早是指“帝都”,由太行、太岳、吕梁三大山环绕,汾水流经的临汾、运城地区,古河东更有黄帝炎帝蚩尤等传说中的人物。因大而阔,平而坦,故称“大原”。因它是山西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块平地,所以又称“太原”。

“薄伐猃狁,至于大原”,西周时晋西南因曾是夏人的聚居地,保留了夏文化传统,周边又为戎狄所居,在长期的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逐渐铸就以唐文化为源头,与夏文化一脉相承,具有连续性特征的晋国文化。

从武公、献公到文、襄称霸时期,晋国疆域虽不断向南、向西拓展,但北部疆界始终未穿越霍山以北。再经灵公、成公、景公时期的武力扩张,晋国领土已拓至今晋东南和冀南、豫北地区。前594年,景公以荀林父帅师灭赤狄潞氏,战后赏给士会“瓜衍之县”。瓜衍之县在今孝义市北大虢城(又名瓜城),说明这时晋国已经北扩至太原盆地。

晋悼公即位后,励精图治,致力恢复晋国霸业。前563年,晋** 队帮助盟友宋国攻克偪阳城,又将偪阳子的族人安排至晋国城邑霍人去居住,以防其叛乱。霍人故城在今繁峙县城东侧的圣水头村。说明这时晋国的版图已北扩至晋北的夏屋山、勾注山附近。

到晋国末期,公室日趋衰落,新兴的六卿开始向太原盆地的东、西山区进军拓地。他们用兵的对象主要是与晋国为邻,杂居于山区的诸戎狄。前541年,晋国大夫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前458年,赵襄子登夏屋山,击杀代王,平定代地。晋国疆域终于扩至山西省北端和河北省北部。

从太原地名的北徙,我们可以感受到华夏文化南来北渐的历史脉络。可以说晋阳文化是在晋国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两千年前,发端于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华夏文化,以迁徙、移民、开发、战争等形式,不断向其北部的太原盆地传播、渗透,经过春秋至战国时期三晋先民的开疆拓土,华戎交汇,形成了新的一片唐风晋韵的文化天地,这就是今天的太原市及周边地区。

太原(太原理工),太原(太原理工),第3张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周蒡京考》、《观堂集林》中说:“《禹贡》记禹治冀州水,首壶口梁岐,次太原,次岳阳,其次实自西而东,自北而南,则太原一地当在壶口梁岐之东,太行之西,即汉之河东郡地。”这不但指出了太原是一个广泛的地名,而且指出太原地域的范围。

大约在公元前 497年前古晋阳城问世,古太原的名称逐渐消失,以致后人把《诗经》等文献中的太原误解成今天的太原。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文脉的延续。它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俗称“凤凰城”。

历经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十数个朝代,处处体现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和合交融,保持了我国汉唐文化与传统的地域民俗文化,是一座依山傍水、设施完备的城池。

在百年前的一场暴雨之下,晋阳古城内顿时成了一片水乡泽国,雨停后城南一代的滞水不退,人们只好开墙泄洪,之后,迎泽门外便多了一片湖泊。解放后,太原市政府对太原的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和建设,便将这个湖泊建成公园——这便是后来的迎泽公园。

如今,作为山西盛会的太原,依然有着许多历史保存下来的古迹。草长莺飞的三月,沉浸在晋祠沉郁的历史之中,欢畅迎泽公园的唯美的风景之中,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0年,太原市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011年3月14日,太原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2年5月10日,太原市成为第六个“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2013年1月17日,太原市进入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一个是中国的太原,山西省的省会。另一个是越南的太原省的太原市。也是太原省的省会城市。

中国一共几个太原?

中国叫太原名字的城市或乡村一定有好多好多,但是属于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全国只有太原一个。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所在地城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现在是山西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太原是北方最大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太原和山西一样也是产煤大户。

太原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太原理工、太原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