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情况?
圆明园的现在的水域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约占园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历史上圆明园的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清代时这处水源十分充足。
经过治理,圆明园已完成的水生态修复面积约占全园水域面积的40%以上,水质明显提升至地表水三类及以上,水系末端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0%左右。
圆明园的规模
清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花植木,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园内珍藏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除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西郊诸园再遭劫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将圆明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彻底毁灭。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
2、圆明园的主要建筑
(1)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在北京大学的北面,清华大学以西。圆明园是清代帝王150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长期居住游乐于圆明园,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的匾牌就有600余座。主要园林景观风景区群有圆明园四十景、紫碧山房、文渊阁等。
(2)绮春园原是清怡亲王允祥的赐邸,名为“交辉园”,始建于康熙末年。后改赐给大学士傅恒,乾隆三十四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嘉庆年间,该园有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3)长春园共占地一千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200座。长春园西洋楼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

3、圆明园的主要景致
(1)大宫门,大宫门共5间,南向,门前有大型月台,东、西朝房各5间;房后另有曲尺型拐角朝房各27间等。
(2)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小宴廷臣、欢庆龙舞、散馆乡试复试等活动的地方。
(3)勤政亲贤殿,即养心殿西暖阁前室,位于正大光明殿的东面,为盛暑时皇帝办公之处。
(4)养心殿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单独接见大臣,批阅殿试考卷的地方。
(5)九州清晏,位于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由三进南向大殿组成。
(6)长春仙馆,建于乾隆九年,位于前湖西面,乾隆即位前曾居住于此。
此外,圆明园主要景致还有镂月开云、碧桐书院、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万方安和、山高水长楼、同乐园等。

4、小结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它集中国几千年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造园艺术之大成,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圆明园是清朝盛世时期历经哪些皇帝修建的?
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一个如此震撼人心的名字,这样一座几乎平地而起的庞大皇家园林,有着数不清的亭台楼阁,看不遍的奇花异卉,览不尽的湖光山色。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营造过程中,圆明园凝结了清朝数代君主的心血,象征着他们的帝王志向和天下情怀。那么圆明园是清朝盛世时期历经哪些皇帝修建的?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上是清代北京西郊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同治年间改称万春园)等几处皇家园林的合称,非一人一时建成。从康熙开始修建直到咸丰时期被八国联军毁于一旦。
康熙时期
康熙初年,他曾在玉泉山麓明代的严华寺旧址上修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后改称静明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0月,他首次巡幸江南,对那里的青山秀水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北京后,便让擅画山水的青浦人叶陶设计,在北京西郊明朝武清侯李伟的故园清华园旧址之上,建成了第一座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作为他的离宫。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又在静明园以西的香山东麓建成了静宜园,这样,畅春园与静明园、静宜园形成了鼎足并峙之势。
雍正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并赐名为圆明园。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这里日后成为皇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于雍正在位期间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这样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乾隆时期
乾隆还在当皇子的时候,雍正赐其居于圆明园的长春仙馆,曾在万方安和以北的桃花坞(后更名为武陵春色)读书,这让乾隆帝一生都抹不去圆明园情结,也成为清代诸帝中在圆明园修建工程上最费苦心和最下本钱的一位。圆明园中烙下最深乾隆帝痕迹的还是长春园和西洋楼。乾隆一手主导的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吸取了中国园林及建筑的优点,实行了中西结合的尝试,标志着欧洲建筑与造园艺术于18世纪首次引入中国皇居领域。其中就有现在非常有名气的十二铜首,在当时也不过是是西洋楼中的海晏堂前的水力钟。
嘉庆时期
嘉庆帝在位共25年,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清廷对圆明园的修建没有停歇。嘉庆十四年(1809年)绮春园内新添勤政殿、烟雨楼、凤麟洲、鉴碧亭、涵秋馆;十九年(1814年)又建成含辉楼、招凉榭、惠济祠、畅和堂、湛清轩等。绮春园经过大规模修缮、改建和扩建后,它成为嘉庆帝园居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此时的圆明园正处于全盛时期。
道光时期
嘉庆之后,道光成为这里的新主人,这一时期清廷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在财力捉襟见肘、国势日衰的情况下,道光帝撤了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的陈设,取消到热河避暑山庄的消夏和去木兰围场的狩猎,而对圆明三园的修建仍不遗余力。百余年的风吹日晒,使畅春园日渐倾颓,道光帝将皇太后、皇太妃由畅春园移居于绮春园的敷春堂内,同时进行大规模翻新。
咸丰时期
咸丰年间,清王朝已是日暮西山,尽管如此,在圆明园被焚的前一年(1859年),还对九州清晏有局部的改建。
在圆明园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背后,是举国之力的浩瀚,倾国之财的靡费。可是,1860年10月18日这一天,它在英法士兵的火把下,瞬间化为齑粉。在这熊熊烈焰之中,庞大的清王朝也像一个伤痕累累的巨人,缓缓地倾颓。
圆明园大宫门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圆明园大宫门现状、圆明园大宫门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