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气候为什么会忽冷忽热,偶尔还会下雨隔天天晴出太阳?
广东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向的季节性很强。春季以偏东南风较多,偏北风次多;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南海低压的影响, 以偏东南风为盛行风; 秋季由夏季风 转为冬季风,盛行风向是偏北风;冬季受冷高压控制,主要是偏北风, 其次是偏东南风 平均风速以冬、春季节较大,夏季较小。 但夏季间常有热带气旋影响甚至登陆,短时强对流天气也经常出现,风速可急剧增大到8级以上 。
广东省省会 广州地处亚热带,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8℃,最低温度0℃左右,最高温度38℃,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四季常绿、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季节。
中华民族有哪些特色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2、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3、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5、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特色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着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 ,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 ,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 ,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着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 、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三.中华民族的地理特色: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1]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 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2]
省级行政单位总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民族众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中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常常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这些特点,正契合了中华民族注重抒情言志、善于形象思维的民族传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诗歌成为古代最发达、最突出的文学样式。中国被称为诗歌的王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诗歌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中萌生、发展,走过了一条复杂曲折而又光辉灿烂的发展道路。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从我们远古祖先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
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获取食物,他们必须组织起来打猎或进行其他形式的集体劳动,非常艰苦。为了减轻疲劳,协调统一动作,他们发现了犹如现代劳动号子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声。这种有节奏的呼声就是诗歌韵律的源头。然而,这时的劳动呼声,还只是有声无义的韵律,还不是真正的诗歌。原始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逐渐发达,才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添加一些语言,即便是最简单的语言,也能成为有意义的诗歌。《吴越春秋》载有这样一首原始诗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这显然是渔猎时代生活的反映。两字一句,虽然朴素简单,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狩猎图画,充满了狩猎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中国古代其他一些古籍,如《周易》《礼记》《吕氏春秋》等,都记载了这样的原始诗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原始诗歌,从一开始,就带上鲜明的民族特色:注重抒情、关注现实。这种特点,正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所继承,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诗歌传统。
中国远古诗歌,流传下来的很少,从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远古诗歌来看,在艺术上还很不成熟,实际上是萌芽阶段。中国诗歌的历史,严格地讲,应是从《诗经》开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原称《诗》,汉以后才称《诗经》。《风》主要是各地的民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雅》和《颂》多是王室庙堂的颂歌。《诗经》中的诗歌已由最初原始型的二言诗体,发展到以四言为主的诗体,普遍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大约在《诗经》成编后二百年,即公元前4世纪,中国南方的楚国一带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汉乐府民歌虽然留存下来的不多,但在思想内容上却可以和《国风》比美。它们多是劳动人民的“街陌谣讴”,表现的也是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思想感情,在诗体形式上,汉乐府民歌创造了以五言为主的杂言形式,使中国诗歌在《诗经》(四言)、《楚辞》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是抒情手法多种多样,善于用自然、平淡的语言表达委婉、深挚的感情,具有一种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历来批评家对它的评价都极高,甚至有过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多种思想、各种社会矛盾交错的时代。自汉末以来就在酝酿着学术思想的变化,到了魏晋之际已经进一步过渡到道家的玄理化,新的思维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反传统的味道,从而助长了魏晋人那种离经叛道、蔑弃风雅的精神,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解放。老庄自然主义哲学,有力地冲击着两汉以来“天人感应”的神学观念,有助于唤起人的“自觉”,从而使置身于** 、险恶环境中的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命运有了新的思索和追求。
诗歌发展到两晋开始明显地转变。两晋时期,魏代正始时兴起的玄学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两晋末年兴起了玄言诗。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更盛,对诗歌的影响也更大。这种诗歌在思想上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失去了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唐代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尤其是出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唐代声律近体诗。这些形式,都是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体。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2、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3、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5、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1、学科
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建筑、绘画
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戏曲、影视、服饰、书法
2、菜系
川菜、湘菜、粤菜、苏菜、鲁菜、浙菜、闽菜、徽菜
3、教育
国子监、太学科、举制度、私塾、书院、翰林院。
4、文学
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神话、中国寓言、中国典故
5、体育
围棋、武术、气功、点穴
2020广东省合格性考试淘汰2%,分值大概多少分就会被淘汰?
2020广东省合格性考试淘汰率2%,分值小于等于24分可能会被淘汰,最好考试高于49分。因为分值小于等于24分是不会给等级的,25-49分是D级,对于以后想上本科是没多大好处的。广东省合格性考试各科卷面成绩与等级分关系为:
①85-100分为A级;
②70-84分为B级;
③50-69分为C级;
④25-49分为D级。⑤24分(含)以下不给等级,在成绩单上表达为考试成绩未达等级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会用于高考结束后填报大学志愿:
一本:三门学科成绩均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二本:至少有两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专科:至少一门达到C级及其以上等级。1、两门成绩得D者,如果不参加补测或补测不合格,不能上二本、一本,但可被三本或以下学校录取。 2、在同等条件下,高等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达到A级(或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数多的考生。
2021年广东省合格性考试什么时候补考?
广东省2022年高一合格性考试补考时间是在12月5-6号
合格考的作用1.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合格考成绩作为毕业的必要参考条件和学历认定依据,如果有任一科目不合格,都将无法毕业,不能拿到毕业证书。2.普通高校春季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依据之一。从2021年起,在春季高考招生录取中,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文化素质成绩:采用广东合格考中语、数、英的成绩。
6月10日。今年广东的学业水平补考,只有高二年级才有,高一的补考要到明年一月。
老师说一般都是小高考过后几天
广东性文化节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广东性文化节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