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桥村(二桥村属于什么街道)

民俗风情048

杭州公交车因为肺炎有没有停运?

杭州公交323路貌似没有停运。运营时间:萧山高教园5:20分-20:00分;焦家村公交中心站6:30分-18:50分;间隔时间:高峰10-15分,平峰20-30分。

公交323路行车线路:萧山高教园-旅游学院-建设学院-传化物流-二桥村-新安村北-新中村北-万向初中-盈丰-丰东村-新中村西-恒泰御庭园-宁安村-鼎盛服装(金一村)-松冈机电-科利化工-明怡花苑-兴议村-七甲闸村-清江路钱江路口-下车路口(BRT换乘站北)-采荷新村-庆春广场东-景芳五区(新塘路)-艮新天桥南-闸弄口新村(BRT换乘站北)-艮山流水苑(绍兴路)-焦家村公交中心站。

杭州下沙到萧山怎么做公交车?

杭州火车南站-国际俱乐部-二桥村-九堡南-汽车客运中心北-九堡五区-下沙行政中心-二号大街一号路口-下沙城-下沙高教文溯站(10站)杭州火车南站5:00-18:30|下沙高教文溯站6:30-20:104元,每年3,4,10,11月,票价3元,可用IC卡:各类IC卡通用正常情况下,单程85分,间隔15分

杭州萧山区宁围镇二桥村村委会到杭州火车站怎么走?

公交线路:地铁4号线 → 323路,全程约13.0公里 1、从杭州东站步行约110米,到达火车东站 2、乘坐地铁4号线,经过4站, 到达钱江路站 3、步行约340米,到达地铁钱江路站 4、乘坐323路,经过4站, 到达新安村北站 5、步行约590米,到达萧山宁围镇二桥村796号

雷州市产业有哪些?

古代榨蔗石辘。

  路是人走出来的,更是人开出来的。而开路的直接原因是物流的需要。在寻寻觅觅的日子里,我们查古书、走古港、访老人、见古物,初步弄清了支撑雷州半岛几千年贸易未衰的靠山是雷州半岛本身的丰富物产。在这里,我们仅列举其中的三大产业——陶、糖、鱼。

  制陶王国——雷州半岛

  这一定义的提出,可能有人反对,有人疑惑,有人好奇。可不管人们怎么想,这是我们探寻得出的结论。

  去年7月至12月,徐闻县在三墩汉港遗址上打造“大汉三墩旅游区”,仅在不到2万平方米的建设工地上,就捡到数万计的各种陶片、砖块。这些秦汉时期的陶片有瓦片、碗片、碟片、罐片、煲片等,多呈红色,少量呈灰色,这刚好是汉朝流行的颜色。一位正在建新房的二桥村村民带我们去看他挖地基时捡到的一堆陶片。他说,地下全是,也不知埋有多深。

  这些陶制品是当地烧制的吗?当然是!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和考究了雷州半岛的古窑址之后得出结论。特别是出土的两个“万岁瓦当”都是烧制时的废品,更坚定了我们的结论。

  在廉江、遂溪、雷州、徐闻四县(市)的博物馆里,珍藏最多的是陶瓷品。这四个县(市)已发现的和未发现的历代古窑群址多得数不清。每个港口遗址的地下埋的也都是以吨来算的陶片。

  让我们进入遂溪县看一看吧。

  经遂溪文物部门汇同省市专家实地勘查,遂溪共查出19处古窑址,共有136座古窑。这些古窑分布在城月、草潭、杨柑、界炮、黄略、港门、乐民、河头等镇。这一百多座窑烧制的陶瓷制品五花八门:碗、碟、釜、网坠、盆、杯、壶、钵、罐、盏、瓶、枕、砚、炉、沙盆、洗、匣钵、神器等。釉彩有青釉、赭釉、青黄釉,花纹有印花、刻花、堆塑、彩绘等手法。

  现在,让我们估算一下,宋元时遂溪有多少人从事陶瓷业。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佛山陶瓷厂的用工数推算,一座土窑约要30人“伺候”,包括运土、练土、筛土、和泥、做坯、上釉、入窑、烧火、出窑、装运等等。这么一算,宋代遂溪就有近万人在从事陶瓷业。至于每天出产多少产品,那也应是数以万计的。

  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广东省文物工作者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学者先后对遂溪县古窑址作考古。这可让专家们惊讶不已,认为“杨柑新埠窑址”“规模之大,在广东是屈指可数的。”

  古糖寮成千上万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那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投资在雷州半岛建了许多糖厂。而在乡间,农民则用古老的土糖寮生产红片糖。这样,就出现了土糖寮与大糖厂争蔗源的矛盾。为了保证大糖厂的压榨量,当时政府下令强行查封土糖寮,拆毁一切设备。从此,延用了几千年的牛拉石碌压榨机被捣毁弃于村头林中,制土糖的原始工艺也消失了。

  湛江为什么要大动作、大范围地“消灭”土糖寮呢?原因是土糖寮太多了。

  有多少?

  没有一万也有几千!

  这是我们在探寻古道时得出的结论。我们发现,在到过的雷州半岛的几十条村庄中,都发现废弃的甘蔗压榨石碌。

  我们来到遂溪岭北调丰村。这是一条程姓村庄,现有近5000人。村中有东坡井,相传是几百年前苏东坡被贬海南时在村中借宿用过的古井。该村程世德、程世腾等几名老人告知我们,他们村世世代代都有开土糖寮的历史。在他们懂事的时候,还有30多个糖寮。每个糖寮要6头牛,30多人,分三班榨蔗煮糖,每班两头牛拉碌,11人操作压榨煮糖工作。

  雷州半岛古糖寮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查阅清代的《徐闻县志》和《遂溪县志》,两志都记载明清时期在海安港、赤坎港大批量的出口货品中,蔗糖排在前面。其中海安港在明朝是雷州半岛糖产品交易中心,设有糖行十多间。广州、香港、澳门、潮州、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糖商每年二、三月必来海安购糖贩运。

  现在,雷州半岛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糖业基地之一。这给当地百姓和政府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靠海吃海——鱼货足

  遂溪有个地方叫“鲤鱼墩”。上个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古人生活的遗物。出土文物包括大量的贝壳、陶片、打磨石器、墓葬等。这一发现证明,在距今7000-8000年的时候,雷州半岛已有人类居住生活。他们从海里捕捞来贝类鱼类食用,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

  这样的古人遗址在雷州英利、徐闻华丰岭等地也有发现。古人住在海边的高坡上,搭起粗糙的小茅房。每天,他们到海边去捕鱼捡贝,过着鱼肉满盆的日子。我们敢推断,同样是七、八千年前,同样是以石为工具,雷州半岛的古人比住在深山老林的古人舒坦。深山古人住山洞,整天要追打野兽来充饥,而雷州半岛的古人走出家门就有鱼有贝捕捞,不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多方便啊!他们世代过着“男渔女织”的安逸生活。

  这种“渔猎”生活一直伴随着雷州半岛古人走过来。历史上,雷州半岛有四个大渔港:乌石、企水、江洪、草潭。一般渔港也有十七、八个之多,分散在徐闻、海康、遂溪和廉江。

  据《宋史·食货志》所载,唐宋时期的雷州港集散的货品主要有黄鱼、谷、米、牛、酒等。

  我们还查到藏在日本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的《雷州府志》。该志记载,雷州半岛所产鱼有四十二种之多。其中有一种叫“海龙翁”的鱼大如屋宇。该志还记载雷州半岛所产的十九类海贝,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差不多。

  那么,雷州半岛一年究竟产多少海鱼呢?其他史书没有具体的记录。据1949年出版的《湛江工商年鉴》记录,当年海洋捕捞产量为17521担,占广东的11.1%。

  历史上的三大产业,支撑起雷州半岛的经济命脉永不衰竭。到今天,虽然陶瓷业已衰落,但糖、渔业继续是湛江的支柱产业,并已演绎成全国著名的蔗糖、海产品产地。

雷州市的主要产业有:制糖、食品、制盐、家用电器、化工、建材、机械等。

二桥村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二桥村属于什么街道、二桥村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