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地图(延津县地图通村)

民俗风情049

辉县到陕西梁家河村有多远?

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驾车路线:全程约632.4公里

起点:辉县市

1.新乡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共城大道行驶20米,调头进入共城大道

2) 沿共城大道行驶350米,稍向左转进入共城大道东段

3) 沿共城大道东段行驶750米,右转进入清晖路

4) 沿清晖路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清晖路

5) 沿清晖路行驶130米,在第2个出口,朝新乡方向,稍向左转进入S229

6) 沿S229行驶8.6公里,朝晋城/济源/延津/长垣方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晋新高速

3.沿晋新高速行驶62.0公里,朝焦作西/晋城/G5512/焦作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宁郭互通式立交

4.沿宁郭互通式立交行驶400米,过宁郭互通式立交约720米后,直行进入晋新高速

5.沿晋新高速行驶56.6公里,朝济源/太原/洛阳/阳城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1.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二广高速

7.沿二广高速行驶5.8公里,直行进入晋阳高速

8.沿晋阳高速行驶29.4公里,朝太原/西安/运城/阳城北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9.沿匝道行驶590米,过东河大桥约90米后,直行进入晋侯高速

10.沿晋侯高速行驶131.0公里,朝临汾/太原/G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73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

12.沿京昆高速行驶110.5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820米,直行进入黎永高速

14.沿黎永高速行驶30米,直行进入黎永高速

15.沿黎永高速行驶530米,直行进入黎永高速

16.沿黎永高速行驶125.9公里,在坡头/永和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7.沿匝道行驶1.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248

18.沿S248行驶4.8公里,过芝河桥约90米后,直行进入滨河路

19.沿滨河路行驶740米,右转进入正大路

20.沿正大路行驶300米,过左侧的永兴日用百货,直行进入S328

21.沿S328行驶60.6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S201

22.沿S201行驶3.3公里,过左侧的张家湾村约210米后,直行进入秀延南路

23.延安市内驾车方案

1) 沿秀延南路行驶2.0公里,过左侧的延川民生购物中心,直行进入秀延北路

2) 沿秀延北路行驶390米,直行进入S201

3) 沿S201行驶930米,朝延安方向,左后方转弯进入通圣大桥

4) 沿通圣大桥行驶180米,直行进入G210

5) 沿G210行驶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210

6) 沿G210行驶60米,在第1个出口,朝G210/西安方向,直行进入包南线

7) 沿包南线行驶13.3公里,左转

8) 行驶3.7公里,右前方转弯

9) 行驶1.6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梁家河村

姓申的名人故事?

申佑(1425-1449年),字天锡,明仁宗洪熙元年出生于贵州务川县火炭垭,即今务川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进士,三甲四十七名,后官至四川道御史。

明英宗北伐时,身陷重围,申佑代替英宗殉难于土木堡。

景泰元年(1450)代宗朱祁钰继位,表扬忠烈,为申佑殉国褒显,赐恤荫,建祠于思南府(今思南县)和务

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时,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宣王于公元前827年或稍后改封其舅申伯于南阳,建立申国。

南阳,原为西周谢国封地。为了新建申城,宣王命召伯虎从淮夷前线调至南阳,“于邑(城垣)于谢”,“定申伯之宅(宫室)”,营建先王“寝庙”,划定“申伯土田”。

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诗经》。申伯就国南阳后,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

扩大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同时调整防御思想,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

申国地图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申佑(1425-1449年),字天锡,明仁宗洪熙元年出生于贵州务川县火炭垭,即今务川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进士,三甲四十七名,后官至四川道御史。

明英宗北伐时,身陷重围,申佑代替英宗殉难于土木堡。景泰元年(1450)代宗朱祁钰继位,表扬忠烈,为申佑殉国褒显,赐恤荫,建祠于思南府(今思南县)和务川。

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申姓富商之子,其生母据传是一名尼姑,后为苏州知府徐尚珍所收养。

申时行祖父从小过继于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长洲文化兴盛,名士辈出;商业繁荣,商贾云集。

申时行自幼天资聪慧,生性好学,既有文人的才学,又有商人的机敏。在其养父严格的教育下,顺利通过乡试,并取得进京会试的资格。万历十九年八月,申时行回到了故乡长洲。

这年,他年五十有七。他在老家度过了23年。万历四十二年,他年满八旬,神宗遣使存问。诏书到了申府大门,申时行咽气。神宗诏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定”。

4、申佳胤

申佳胤六岁丧父而孤,家庭贫困,无所仰赖供给,其母靠纺织维生,有时一日只食一餐。申佳胤自幼便以节操刚正自励,面对他人从不显露饥寒的神色,他人无法看出其境况。

万历四十八年(1620)补生员。天启元年(1621)辛酉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第三甲第九十五名同进士出身。六年(1633),授河南开封府仪封县知县。

仪封民风勤谨简朴易于治理,申佳胤减省繁苛的教条,打算与民休息;仪封县原本多盗贼,申佳允严格实行保甲法,使盗贼无处容身,治安渐佳。

遇到大雨不止,黄河决口,申佳胤亲自冒着怒涛乘船组织民工堵塞决口;县内有大土豪,奸诈狡猾而扰乱治安,申佳胤将之捕捉处刑,县境内为之震憾。

清顺治十三年(1656)下诏褒扬甲申死难诸臣,赐谥端愍。申佳胤死后,名士陈子龙为其作《申节愍公传》、殷岳为其作《行状》,子申涵光、申涵煜、申涵盼编有年谱。

5、申启贤

申启贤体察民情,办事精细,忠于职守。在任监察御史时,曾两次上书皇帝,建议地方官员要经常“巡历乡村,化导士庶,体察舆情”,并要求官员本身应“崇简去奢,以培民气。

严禁** ,以靖民风”。这些建议均为皇帝所采纳。更可贵的是,申启贤目睹当时朝野吸食鸦片成风,沿海各省出洋贩运,内地州县烟馆遍地,白银外流,财政困难,深感痛心。

嘉庆十八年(1813年),他拟就《禁鸦片法》奏呈皇上,提出禁止鸦片四条措施,经皇帝谕准后,讯即晓谕各州县贯彻执行。

申启贤的《禁鸦片法》比林则徐道光十八年(1838年)提出禁烟主张早25年,为后来的禁烟运动开了先河,被后人誉为“禁烟先驱”。

申启贤不但自己为官清正,勤政恤民,对家人更是要求严格,绝不允许家人仗势欺人。据传,申启贤老家与另一李姓人家中间隔一小胡同。

有一次两家因地界发生纠纷,其弟派人持信进京求哥帮助。申启贤看信后,当即回信一封:“千里驰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弟看信后,深感惭愧,遂拆墙退后三尺重建。其邻见状深受感动,亦拆墙退后三尺重建。原先狭小的胡同遂变成了一条宽敞的大路。

为弘扬这种礼让之风,当时的延津知县将这条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申李两家的高墙亦不复存在,“仁义胡同”的美名却代代相传。

1、申伯

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2、申恬

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3、申泰

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4、申佐

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5、申纶

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6、申相

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7、申蕙

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8、申包胥

春秋时楚国大夫,楚王蚡冒后裔,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人,封地申(现南阳)。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

9、申不害

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

10、申时行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

11、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

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12、申汝慧

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三国官渡属于哪个郡?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大决战。战斗的地点有多处,但最终的决战在官渡,因而史称“官渡之战”。

但这个官渡究竟是在郑州还是新乡,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史料认为是在郑州的中牟县境内,而且中牟县的官渡镇有古战场的旅游开发,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官渡是在新乡阳武县。

通过对郑州中牟古城的变迁、黄河故道的迁移以及史料对于官渡之战的记载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豹眼认为,官渡之战发生在新乡阳武县的概率更大,不太可能在中牟。

01

史料记载的官渡之战

要确定官渡的具体位置,离不开对官渡之战过程的解读。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挟战胜幽州公孙瓒之余威,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随后,曹操做出对抗袁绍的战略部署:

派臧霸自琅琊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以牵制袁绍,巩固右翼。

曹操率军进占冀州黎阳(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北岸),命于禁率领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驻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以阻滞袁绍大军渡河和长驱南下。

同时,曹操把主力驻扎在官渡一带构筑营垒,以阻挡袁绍正面进攻。

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曹操不可能全面防御。由于曹操防御策略与本题无关,就不多啰嗦啦,但黄河这些渡口却需要说清楚。

每一处重要渡口,起码是重要的集镇,甚至是城池。官方在这里设置管理机构,负责收缴赋税、管理治安,甚至是派兵驻守。许多地方习惯上称其为官渡,其意是官府治理的渡口,以官渡命名的地方也很多。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前很繁华的渡口,后世可能仅仅存在一些遗迹,甚至踪迹全无。这也是后世无法考证真实历史的原因所在,官渡也就是这个情况。

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件泄露,曹操诛杀了车骑将军、始作俑者董承等人,刘备惧怕逃亡徐州,反叛朝廷。曹操为了解除腹背受敌的困境,率领五千精骑东击刘备。刘备败逃袁绍,关羽被俘投降,刘备家眷被俘获。

200年四月,袁绍命陈琳书写讨伐曹操的檄文并发布后,随之派遣大将颜良、郭图、淳于琼从黎阳渡过黄河,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把守的白马。曹操率领轻骑兵突袭袁军,关羽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然后曹操将百姓迁徙,沿黄河向西撤离。

袁绍派文丑与刘备率军追赶到延津南,在南阪(白马南)追上曹操。曹操不足六百骑,以计斩杀文丑,刘备败走,曹操顺利回到官渡。

这些战斗都是在黄河以南发生,是官渡之战决战的前期战斗。

这个过程,在《三国志·武帝纪》是有具体记载的。

袁绍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袁军抵达阳武;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

曹操与袁绍在此展开拉锯战,互有攻防,相持不下。

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战役的地点在官渡,一定是在黄河之南。

从今天的地理地图来看,阳武是在黄河以北,而在黄河之南的是中牟县。以此来看,毫无疑问是在中牟发生的。

但从战役过程来看,就存在疑问了。这就是官渡之战,是在阳武发生还是在中牟发生的争议由来。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运粮,夜宿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曹操火烧乌巢就不必多说了,这里明确了袁军大营是在离故市、乌巢约20公里的位置。

20公里的距离就证明了官渡只能是在阳武县内,而绝不可能在今天的中牟县。

因为袁绍的粮草应在大营的后方,也就是在官渡的北、东北方向,不可能跑到官渡南或者东南方向。乌巢、故市在延津境内,离延津20公里到不了中牟,只能是在阳武。

但问题是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以南,而阳武却在黄河以北。

在豹眼看来,这是因为黄河故道迁徙导致的原因,而且历史上的中牟也不是今天看到的中牟的位置。

02

中牟古城的变迁

据《汉书·地理志》关于河南郡中牟县的记载:

赵献侯自耿徙此。

该史书认为:河南中牟就是赵国都城中牟。

《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舆地广记》等都沿用了这一说法。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云:

此中牟在河北,非郑之中牟。

他认为赵国的中牟是在黄河以北,而不是黄河以南郑州的中牟。

古中牟县虽然隶属河南郡,却在黄河以北。

中牟,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首都。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国君,赵国于公元前423年将都城自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后于公元前386年迁至河北邯郸。

中牟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是由原都城晋阳迁至,后又将都城迁到了邯郸。当时的中牟城在今天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

有史料记载,中牟约始建于春秋初期,是齐桓公所建,后为晋国所占据。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载:

晏子适晋,至中牟。

是说齐国国相晏婴出使晋国,到了都城中牟。

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在鹤壁发现了一些中牟遗迹。

通过这些史料及考古,说明了一点:中牟县是在黄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看到的中牟在黄河以南。而且鹤壁是在延津、滑县北面,不可能跑到今天中牟的位置去。

有资料也介绍了中牟在历史上有古城、新城和今城之说。也就是说,今天的中牟并非是历史上中牟古城和中牟新城。

以此推断,中牟官渡是历史上中牟古城或新城的官渡,并非是今城的官渡。

这样看来,历史上记载的官渡之战,发生在中牟官渡并没有错,只不过是古中牟,而不是今天的郑州中牟。

但问题是古中牟也在黄河之北,而官渡之战却发生在黄河之南。但黄河南面的官渡隶属于黄河以北的中牟,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就如中牟在河北却隶属于河南郡一样。

但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可能,那就是黄河故道的迁徙。本来官渡是在黄河以南,但由于黄河的迁徙,现在就变成了在黄河以北。

那就再看一下三国时期的黄河,曾经是在今天黄河位置的北面还是南面。

03

黄河故道的迁徙

按《水经注·河水》记载:

大致经今河南滑县、濮阳、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这就是说,黄河从河南滑县向东入海。滑县就是冀州黎阳,是颜良等人渡过黄河的地方。也就是说,今天的黄河远远南移了,三国时的黄河在今天黄河的北面。

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西汉文帝到东汉初年就相继发生了四次大的改道,其中三次发生在濮阳境内。但通过一些资料来看,黄河改道一般是在濮阳以下地区,曾经几度改道经过淮河入海,这是大开脑洞的事,但在濮阳上游改道较少。

史料记载,洪水在今天的鲁西、豫东地区泛滥了近六十年,东汉明帝才在永平十二年(69年)命王景修渠筑堤,从荥阳到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形成了东汉大河,这在《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都有记载。

从黄河迁徙及治理的历史资料来看,很少见到关于郑州地区的记载,也就是说,很可能黄河并没有到此一游,隶属于郑州的中牟也就不在黄河沿岸。

还有个习惯的说法,黄河以北称之为内,黄河以南称之为外。河内郡就是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南郡一般就是黄河以南的地区。

河内郡,为古代郡名,是汉代设立的郡置,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范围为今河南焦作、济源全境和新乡、安阳西部部分地域。

综合史料,豹眼以为,三国时期的黄河,大致流经的路线是:从武陟以南、荥阳以北流出,经过阳武、延津、滑县、濮阳,最终经过山东滨县入海。

由此豹眼认为,官渡一定是在黄河以南,属于阳武的地面上,也属于古中牟县的地盘上,但不是今天中牟县的地面。

特别是故市、乌巢在延津地面,袁绍大营离此仅有20公里,官渡不可能跑到今天中牟县的地方去。今天的延津与中牟之间隔着原阳县,这个原阳就是阳武。

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唐移今原阳。

今天的中牟离延津大约60公里,中间隔着阳武。延津之南20公里,恰恰就在阳武的界面上。

因此,官渡之战应该是在阳武发生的,也就是在新乡,而不是今天的中牟,也就不是郑州。

今天,黄河已经大幅度南移,中牟还不在黄河岸边,三国时期的黄河远在今天之北,今中牟的官渡,离得更远,也就不太可能成为当时的官渡。如果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双方也不太可能在此进行决战。这毕竟不是打野战,找个没人的地方好下手。官渡一定是一个紧邻黄河、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而且具备基础防御设施。

但由于黄河古道的迁徙,原来的官渡很可能被淹没,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繁华和踪迹。

因此,三国官渡,不太可能跑到远离黄河的今天官渡的位置,而是在古中牟也就是今原阳的地盘上。

官渡之战是在河南打的,属于豫州河南郡中牟县。

延津县地图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延津县地图通村、延津县地图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