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地图(东德地图高清大图)

民俗风情058

东德和西德在地图上原来是如何划分的?

东德地区依据的是两德分离时期,苏占区的专区划分,与现有5个联邦州区划有很大冲突。

西德地区则是参照2000年之前,较大联邦州内部的专区划分,最多的划分出7个(巴伐利亚州),较小的州和直辖市不做划分,命名规则参照东德(除石勒﹣荷尔斯外,以辖区首府或最大城市命名)。

专区总计45个,西德地区30个,东德地区15个(包含柏林)。

东德地理位置?

东德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

东德是存在于1949年至1990年的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并。

南斯拉夫解体七个国家的面积?

南斯拉夫面积约25.58万平方公里,是当时巴尔干半岛面积最大的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呈现崩溃走势,南斯拉夫解体,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东德并入西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纷纷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塞尔维亚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领土。南斯拉夫解体,继承衣钵的塞尔维亚面积约8.84万平方公里(含科索沃地区1.09万平方公里),约为南斯拉夫的1/3强,如果不算科索沃,塞尔维亚实际控制只有7.75万平方公里,占南斯拉夫三成不到。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位于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干流经过九个国家,分别是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萨瓦河是南斯拉夫第一大河,流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及塞尔维亚。

贝尔格莱德自古就是水上交通枢纽,水网四通八达,直达黑海。贝尔格莱德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至少经历过40多次战火。贝尔格莱德有句名言,别人有春夏秋冬四季,我们有春夏秋冬和战争五个季节。

塞尔维亚是个内陆国,急需一个出海口解决货物进出口问题。黑山是前南斯拉夫国家中,与塞尔维亚关系最紧密的,塞尔维亚的出海口,就选在了黑山。 E763高速公路应运而生,这条高速全长348公里,从塞尔维亚贝尔格兰德到黑山巴尔港。

二、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地处阿尔卑斯山脉东南麓,迪纳拉山脉北侧,亚得里亚海东北岸,是一个森林国家。

斯洛文尼亚面积2.03万平方公里,约为重庆市的1/4,人口只有209万(2019年10月),约为重庆市的1/14。

斯洛文尼亚的海岸线,位于威尼斯湾,只有短短46.6公里。比起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斯洛文尼亚科佩尔港有一大优势,因为通往的里雅斯特港的铁路和公路,很长一段修筑在阿尔卑斯山上,路线曲折且速度缓慢。通往科佩尔港的铁路公路,则是经过多瑙河中游平原,路线短速度快。

小国家往往一个港口就能带动一个国家起飞,新加坡、斯洛文尼亚都是如此。

三、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5.66万平方公里,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亚得里亚海东北岸,陆地邻国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波黑。南斯拉夫的海岸线,大部分被其占据,岛屿上千个,海岸线长约1880公里。

克罗地亚领土最奇特的地方,也就是其所占的这些海岸线,看起来相当霸道,差点把波黑堵成一个内陆国。

克罗地亚人口只有420万左右,足球却强的令人惊讶。1998年获得世界杯季军,2018年获得世界杯亚军。

1998年,克罗地亚百废待兴,克罗地亚3-0德国杀入四强,半决赛输给法国,三四名决赛克罗地亚2-1荷兰夺得季军,苏克进6球夺得射手王。

2018年,克罗地亚战火一代成熟了,决赛克罗地亚2-4法国,再次输给法国,这是宿命吧。莫德里奇获得金球奖(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球员)。

四、波黑

波黑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面积约5.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3万(2013年)。波黑极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约21.2公里。

从地图上看,克罗地亚的海岸线把波黑包裹了起来,不放大看我们还以为波黑真是内陆国呢!然而在紧邻佩列沙茨半岛的地方,克罗地亚却给波黑留了大约二十公里的海岸线可以进入亚得里亚海。

克罗地亚拟建佩列沙茨大桥工程,横跨克罗地亚北部和佩列沙茨半岛,旨在连接克南北断开的两部分国土。

然而这样一个让克罗地亚梦寐以求的工程却让邻国波黑陷入了巨大的焦虑当中。因为大桥一旦建成,波黑那仅有的20公里海岸线将就此与海洋隔绝,这个国家也将从此进入内陆国的行列。

佩列沙茨大桥建成之后,克罗地亚是南北连为一体了,波黑的船恐怕得低着头才能从桥底下通过。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当地青年暗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奥匈帝国是天主教势力范围,波黑则在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下信伊斯兰教。

五、黑山

黑山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几个哥哥都是大块头,而黑山只是个小兄弟。

1991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合称南联盟。2003年,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就是为黑山独立做铺垫的。2006年,黑山独立出去,塞尔维亚成了内陆国。

黑山人口约62.2万(2019年1月),其中黑山族占45%、塞尔维亚族占29%,波什尼亚克族占8.6%,阿尔巴尼亚族占4.9%。黑山族和塞尔维亚族都信东正教,官方语言为黑山语。

当时北约步步紧逼,塞尔维亚毫无还手之力,黑山独立后,塞尔维亚就成了内陆国。

黑山海岸线长约293公里,对自身作用有限,却救了塞尔维亚的经济。黑山族与塞尔维亚族同种同源同宗教,黑山巴尔港,几乎成了塞尔维亚对外的较早 港口。

六、北马其顿

古代马其顿帝国(又称亚历山大帝国),大致是在中国战国初期崛起的,那时候赵武灵王正谋划胡服骑射。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马其顿的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但是其国名引起希腊强烈反对。希腊认为马其顿帝国的首都和核心区域在希腊,现在南斯拉夫解体出来的这个国家,只不过是马其顿帝国的边缘地带,他们称马其顿国,是对历史文化的剽窃。

1993年马其顿加入联合国,当时把国名改成“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2019年,马其顿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此举为该国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准备工作铺平了道路。北马其顿当年就加入了北约,赶上了北约东扩的新一轮顺风车。作为巴尔干半岛小国北马其顿,在新世纪加入北约和欧盟,获得美国和西欧的庇护,可谓两大夙愿,如今已经完成一个。

东西德地图划分?

二战纳粹德国战败投降,苏联以及美、英、法分别从东西两线对德国实行占领。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本来分裂成四个占领区,如下图所示。后来,美、英、法三国的德国占领区合并。这样德国就一分为二,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就是西德;东部的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便是东德。

东德与西德从此成为历史概念,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几乎与德国分治一致的是,柏林也被盟军划分为四块,后来由于英、法、美管辖区的合并,而变成了两大块,这便是后来的西柏林和东柏林。

两极格局发源地?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开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的顶峰。其的发源地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和波兰华沙(华约)。建立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开始。其的发源地应该是波兰华沙和比利时布鲁塞尔。

两极格局是从雅尔塔体系形成、华约和北约签订、杜鲁门主义、冷战逐步形成的。

1、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为协调彼此行动,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和罗斯福(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多次举行会晤。达成了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华约和北约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3、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中发表情咨问,阐述了“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这就是冷战政策。美国推出冷战政策的实质和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稳定资本主义。

4、冷战

1947年苏联与美国的冷战的形成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

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但是,雅尔塔体系具有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两极格局的发源地是雅尔塔。

两极格局其他含义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格局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点。

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基本信息

中文名\t

两极格局

外文名\t

bipolar system

特点\t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特点

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

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形成

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为协调彼此行动,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和罗斯福(美)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多次举行会晤。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明朗,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几次会议上,三国首脑就联合国的建立、处置德国等问题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是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的,其内容和具体实施构成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委托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但是,雅尔塔体系具有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协定》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2、二战后的美苏力量和关系的变化

二战后西欧列强普遍衰败,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则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的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较早 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美苏由二战时的合作关系走向战后对抗。

华约和北约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2国、西欧和北美针对苏联)

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8国,东欧和苏联,抗衡北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实质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

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中发表情咨问,阐述了“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这就是冷战政策。美国推出冷战政策的实质和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稳定资本主义。

冷战

1947年的冷战的形成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条件和原因:美苏实力的抗衡: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

美国:经济上,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是上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经济实力极具膨胀。军事力量在世界是绝对优势地位,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有核武器,在世界许多地区有驻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有巨大影响。

苏联: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军事上:从二战后期开始,苏联一直保持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美国战略对立;二战结束,他们失去合作基础,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们的关系。

形成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停止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世界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接着美国经济上推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政治上成立九国*** 和中央情报局,经济上组织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苏联和美国冷战全面展开。

思考

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 ,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 的统治。

冷战从二战结束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西方世界对冷战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在二战结束后10多年的时间内,很少有学者会挑战美国官方对冷战起因的看法:即双方关系的破裂是由于斯大林违反了雅尔塔共识、苏联企图主宰东欧,以及苏联的扩张主义。

但是之后很多历史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才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帝国主义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与苏联的作为同等重要的导致冷战爆发的原因。简单而言,史学家对谁应该为二战期间结盟的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是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后一种观点(即美国应该负责)在越南战争中达到顶峰,很多人开始认为,美国在道德层面上并不比苏联高多少。

在冷战后期,历史学家们开始寻求一种后修正主义的解答。到冷战结束后,这一派观点已经占了上风。这派历史学家并不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国应该为冷战负全责,而是归咎于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后修正主义学者追随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看法,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如1947年对希腊的援助和马歇尔计划是必要的。

根据这种观点,“共产主义运动”并不是西欧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全面战争,以及欧洲的社会结构才是其根源。而马歇尔计划重建了一个良好的欧洲经济体系,从而减少了极左势力在西欧的吸引力。对欧洲来说,经济援助结束了资金短缺,刺激了对战后重建的投资。对美国来说,该计划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增加了美国对外出口。北约则将西欧国家纳入共同防御体系,从而避免了共产主义的扩张。后修正主义学派不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扩张性,企图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美国在欧洲的政策在确保欧洲的稳定方面是必要的,从而避免权力向苏联倾斜,最终危及到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二战后,世界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地冲击着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为了遏制、扑灭这些革命运动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推行“冷战”政策。最先提出“冷战”术语的是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初在一次演说中提出来的。同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富尔顿发表的** 演说和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的有关内容,标志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正式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9月,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起,“冷战”术语广为流行,冷战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遏制、破坏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的一种重要手段。

随后,美军把“冷战”作为一种战争类型列入野战条令。1962年版美军《作战纲要》,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即“冷战”、“有限战争”、“全面战争”。给“冷战”所定的定义和原则是:“冷战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敌对的国家或联盟可以用冷战来进行较量”,“不仅运用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而且还使用军事力量。军队在冷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实现国家目标做出贡献。为遏制他国使用武力,可以动员后备役部队或展开现役部队”。“冷战和有限战争之间的界限既不是明确的,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规军队来进行实际上是战斗行动的冷战活动”。1968年版美军《统帅纲要》又补充规定,“稳定局势作战也包括在冷战中”。这里说的“稳定局势作战”,就是在世界各地进行的镇压、扑灭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作战。在世界上,哪里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他们的军队就派往哪里进行镇压,或是提供军援和作战支援,甚至进行核讹诈、核恫吓,大耍“世界宪兵”的把戏。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止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和大洋洲只有38个独立国家,已发展到140多个独立国家。

各国的军队很少卷入到冷战之中。这场战争主要是诸如美国中情局、英** 情六处、西德情报局、东德国家安全部和苏联的克格勃等情报机构之间展开的。主要强国从来不会直接卷入一场针对对方的军事冲突。

冷战中大部分的伤亡可能是由情报机构所采取的针对平民或军事目标的袭击造成的。间谍被派往东西两方阵营,或者在当地召募情报人员,甚至强迫加入。当间谍被发现时,他们不是被立即杀害,就是与对方所抓获的人质交换。间谍飞机和其他从事查勘任务的飞机一旦发现会被立即击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于1949年4月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15个国家的军队近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8个国家的军队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只是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掘有的130亿至160亿吨当量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苏联解体后,美、苏两大集团长达40年的冷战才算告终。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今天很多的观察家认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许多作为是违反其宪法以及国家理想的(例如未经国会授权而发动一场未经宣告的战争)。美国的政治或军事领导人则经常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来开脱此类行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凌辱。

雅尔塔协议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现在的雅尔塔属于乌克兰主权国家的。

东德地图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东德地图高清大图、东德地图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