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故事(适合四年级讲的历史故事)

民俗风情059

郑和下西洋全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比较先进 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全文:

郑和远航,大张旗鼓。宣威异域,举世瞩目。舳舻千里,观者如堵。乘风破浪,风雨无阻。飘洋过海,观风察俗。奇珍异宝,互通有无。七下西洋,应付自如。绝域殊方郑和远航,大张旗鼓。宣威异域,举世瞩目。舳舻千里,观者如堵。乘风破浪,风雨无阻。飘洋过海,观风察俗。奇珍异宝,互通有无。七下西洋,应付自如。绝域殊方,心悦诚服。

1405年7月11奉诏出使西洋,到现在为止《1433年》已经出使七次,所到的地方多达三十多个国家,长途跋涉走遍天下十里有余,看滔滔大海,波浪滔天,海中卷起的大浪如如山一般,想去拜见巴子国的古里,但迂回之间好似在雾中若影若现,所以我命将士高张风帆,连夜急速行军,一路上波浪滔天,我军就像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行驶。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宝船上装载着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以及各种珍贵的宝石和奇特的动植物。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宝船队穿越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与许多国家进行了友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宝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传奇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的“大宝船”。

一根出土于当年造宝船的船坞的木尺表明一尺相当于31.3厘米,十尺为一丈,也就是说,“大宝船”有近138米之长。

明代太监洪保墓中的一段铭文记载“永乐纪元……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

太监洪保作为郑和的重要跟班,应该是和郑和乘坐的是同一艘船。“大福号”应该就是“大宝船”。

料,当时的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今天的2500多吨的排水量。

要知道,近百年后的哥伦布远航的三艘船中,最大的圣玛利亚号排水量也仅有100吨。

郑和每一次出行随行船只200余艘,这样算来,平均每艘船至少得乘载千人!

关于郑和下西洋故事适合四年级讲的历史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