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朝地图(西汉时期地图)

民俗风情047

古代中国地图面积演变过程?

中国的版图由最早的两核心:1、西部核心:关中地区;2、东部核心:河洛地区,逐渐扩展到东中原地区和西中原地区,进而扩展到南方地区、东北地区、新疆、青藏、外长城等地区,

一、西中原地区和东中原地区 西中原地区和东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核心地区,包括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二者以黄河山西段为分界线。

1、西中原地区

包括关中、陕北、河南(内蒙古段)、秦陇、河西走廊等地区。

其中关中是这一地区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核心地区。

长安,常常作为这一地区中心。

历史上,秦(战国)、前秦(中期)、北周(前期)等王朝以西中原地区为领土。

河西走廊是西中原地区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位于乌峭岭以西的地区,是联系中原和西域的通道。

河西地区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区域,常常“游离”中原地区之外,被割据势力盘踞,例如:三国时期的西凉兵团、十六国的前后凉。

2、东中原地区

黄河以东、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大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部分。

这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最初核心地区是河洛地区,河洛地区又以洛阳为中心,近1000年中,以北京为核心的幽燕地区得到发展,成为东中原地区的又一个中心。

历史上,山东五国、前燕、东魏、北齐等以东中原地区为领土。

西、东中原地区统称中原地区,是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的土地,例如:前秦(后期)、北魏、五代、金等。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关中地区与河洛地区长时间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但其余地区发生了变化。

东中原的发展状况明显后于西中原地区,东中原的山东、河北进而发展成为中心地区,而西中原除关中以外的地区(陇西、河西、陕北)开始没落。

二、扩展的边疆地区

1、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南方地区在东周之前几乎处于未开化状态,随着秦国灭楚统一天下,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此外,秦、西汉、东汉、西晋,历代有中原地区的移民来到南方地区,逐步开化。

南方地区常常作为南方割据政权或者中原汉人南下的政权的领土,例如:楚、蜀吴、东晋、南朝、南宋、五代时期南方割据政权,大致以南方地区为领土,南京常常作为南方政权首府。

云南地区是南方地区比较特殊的地区,云南开发相对比较晚,北宋时期尚且属于大理政权,以后逐步纳入中国版图。

2、关东地区

关东地区是大兴安岭以东、山海关以北的地区,开发同样比较晚。

辽宁是东北地区开发比较早的地区,而且长时期属于中原的扩展,例如,战国时期燕到南北朝的北齐,辽宁都和中原联系密切。

辽、金时期,东北得到开发,大量汉人与汉族先进文化流入东北地区,随着金朝南迁、蒙古入侵,东北地区有没落趋势,清朝末年大量汉族进入东北。

3、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和中原通过河西走廊联系,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汉朝、唐朝、清朝均对新疆享有主权,此外,三国之魏、西晋、前秦、后凉、西凉等中原王朝也对新疆实行有效统治。

4、外长城地区

外长城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之中。

5、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古代属于吐蕃地,自元朝实行统治,明清加强统治。

如果从黄帝算起,开始是黄河一隅,随后逐渐扩大,夏朝在河南,诸侯都有各自领土,是个松散的联邦。

商代略有扩大,在纣王征服东夷时,对商王朝残暴统治不满的各部,乘虚攻击商,取得政权。

随后中国版图迅速扩大,有燕国(北京、河北)、东夷(山东)、秦国、楚国、吴越(江、浙)、晋国,先后承认周天子,其中还夹杂着若干小国,四川当时还很少与中原有甚瓜葛。

随后大一统的局面来临,秦朝统一天下,先后有四川、贵州、云南(一部分)、两广(尚未全部征服),黄河的河套地区、现在的朝鲜、辽宁。

中国内地版图基本全部囊括。

经过汉楚争霸,汉朝取得天下,在汉武时,进一步不巩固秦时领土,征服两广、西南地区、内蒙甘肃等地,首次开发西域,直至中亚。

近三国内乱,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晋朝政府的无能腐朽内斗,中国陷入亘古未有的大黑暗时代,很多民族灭亡或融入汉族。

此期间中国的政权处于绝对弱势,多次被颠覆,领土很小,只有长江以南地区尚为华夏族政权,但只是偏安一方,而且内乱不断,长江以北为少数民族占据,混战不断。

最后具有鲜卑血统但已完全汉化的隋朝彻底统一中国,中国版图基本恢复汉时面积,随后隋炀帝远征朝鲜,就攻不下,有残暴不仁,激起民变,隋王朝被推翻。

同样拥有先辈血统的唐朝得到政权。

中国随后进入又一版图扩张期。

东北渤海国臣服(东三省、俄罗斯远东、库页岛)、突厥臣服(内外蒙古、俄罗斯远东一部分)、吐蕃和亲(** 、尼泊尔)、西域得到有力控制,中亚应有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所以没能继续向西扩展,南方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汉化程度已很高。

唐朝衰亡,中国有一次进入黑暗时期,吐蕃、西域、北方大部都已脱离独立。

宋朝赵匡乙夺得政权,领土之包括本部,河北、甘肃易手,中国偏安一方。

随着辽国、金国,不断入侵,中国有一次被阻隔于长江。

蒙古崛起,迅速扩张之整个亚洲,欧洲东部,中国经过数十年顽强抵抗,还是被蒙古人打败。

随后蒙古完全占据中国版图,有新加入缅甸一部分。

明朝打败蒙古人夺得政权,除** 外中国大部全部光复,但外蒙还是独立状态,而且时时威胁明王朝。

随后明朝逐渐封闭、衰败,满人脱离明王朝,反叛。

随后在内忧外患中,明王朝灭亡。

清朝顺势得天下,中国版图又一次大扩张,** 真正属于中国,并派兵进驻,内外蒙古也向中央政府称臣,西域。

最北有库页岛,台湾也正是进入中国版图。

古时候地图叫什么名字?

古代的地图叫作舆图。

舆图的意思就是地图或者说是疆域图。舆的意思是车的底座,用来承载物体的,因为地图上载有山川、城镇、四方地物,所以古人就把地图叫作舆图,把地理学叫作舆地学,甚至把看风水叫作勘舆学。

《易经.说卦传》云:坤为地、为母……为大舆。在咱老祖宗看来,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地就是舆,舆就是地,舆地通义,地图自然叫舆图。

地图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早在先秦时期的《周礼》、《管子》等古籍中,就有关于地图的记载。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发掘出的三幅画在帛上极其珍贵的地图是我们现在最古老的地图。现在有的古地图只有两幅,即《地形图》、《驻军图》。

古代最详细的地图归属于朝廷,地方或者个人所持有的基本上都是残缺的。朝廷会有专人对山川河流进行勘测,绘制成图。古代地图叫做“舆图”。

左西右东的来历?

古代的地图是倒过来的,下北上南,这样就成了“左东右西”。而现代人和古人习惯不同。现代人看地图是北在上南在下,这样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

另一个说法:古代以皇帝为最大,皇帝是坐北向南面向大臣的,皇帝在上,所以上北下南,皇帝坐的位置他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从大臣们角度看去,就成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

古代的地图是倒过来的,下北上南,这样就成了“左东右西”。

因为古人崇拜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远古的星宿信仰,而不是道教,直到两汉时期才被道教吸收成为四灵神君。

“四象”作为四方的代名词,先秦的《礼记·曲礼》中就有记载,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是四方的宿名。

四神在古代中国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军事上,在战国时期,行军布阵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宇宙是一个无极无穷的容载体,宇宙虽有方向性,却没有方向名词。而地球上的方向名词其实是人类主观地、有目的地创造而来的。为的是方便人类辨识、认知方向。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可的习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适用于没有指向标,经纬网的的地图。称作一般辨别法。

1、人类文明主要发源于 北半球,用北极星定位。你手里端着地图,面向北方找北极星的时候,当然地图上北方画在上面,比较容易参照。另外,我们 中国人生活在北半球,但古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的意识里,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国的“中”就是这样来的。他们白天看到的太阳无论 东升西落,它始终都是在我们的南方,晚上夜观星象,抬头正对着象征帝王的北斗七星,这样,“上北下南”也附和一般百姓的生活习惯。

2、皇帝的坐位的方向一向都是 坐北朝南的,南面朝臣的成语你也应该听过吧!北为皇帝,高高在上;南为臣子,俯首在下。

3、在中国古代,南宋以前,北方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南方还属于蛮夷之地,皇帝定都几乎都在北方,所以就有了以北为尊的说法。那么北上南下的说法就很自然了。

4、中国古代建筑都是习惯朝南建造,获得温暖采光。古人从皇帝到百姓,出门时候站在门口辨别方向,后脑勺都朝着北方,南方在脚下向远处绵延。所以习惯上北下南。

5、 世界地图最早是由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介绍给徐光启的,叫做《坤舆万国全图》。当时《坤舆万国全图》就是上北下南,是当时的通用绘图方法。

中国汉朝地图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西汉时期地图中国汉朝地图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