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指的分别是什么?相对应的皇帝是哪位?
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风水布局
正门入口后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称有一座叫“哑巴院”的建筑,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门,设有碑亭,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3500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以规模较大的定陵(万历帝墓)为例,其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等建筑物300多间,往后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其他园寝
东井
西井
万贵妃墓
郑贵妃墓
世宗妃太子墓
[编辑]
耗费
明十三陵虽属皇家工程,但总体耗费并无全面的精准纪录,但部分陵寝的纪录仍可作参考。1584年动工的万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1584年动工,历时6年,当时共耗用800万银两。
安葬朱载垕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后一年,建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1574年,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1575年正月,万历帝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兴建地面建筑,共动用库银390932两,仍未计算当中木植、白城砖、大石窝等费用。后来又有户、兵二部动用110119银两,总计501050银两。其中;营缮司又用204422银两,虞衡司 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修葺的费用,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前后两次修建共享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营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当时隆庆年间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亦只有230余万两。
由于营建昭陵需要庞大的钱粮开支,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最终辅臣张居正请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编辑]
历任明帝墓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于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及朱世珍等。建文帝朱允炆失纵,无帝陵。
序号 陵
名 皇帝名称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代 世系 享年 祔葬皇后 陵址
1 祖
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详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详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详 王氏
2 皇
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
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
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四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
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
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
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1457-1464 周氏
8 景
帝
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
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
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
陵 朱佑杬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
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
陵 朱厚熜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
陵 朱载垕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子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
陵 朱翊钧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
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
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
陵 朱由检 崇祯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编辑]
近代大事纪
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五月己卯(八日),朱棣临视黄土山,封山名为“天寿山”,兴工营建长陵
1929年:1月30日,河北省委员会第六十一次会议通过《河北省昌平县明陵保护办法》。决定在长陵设护陵** 分驻所
1935年:1月,北平市政府根据国民政府保护古物的命令,派人勘测长陵,估算修缮经费。3月21日开工修葺,6月27日竣工。工程项目有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龙凤门、长陵陵门、陵内碑亭、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牌楼门、明楼、皇墙、神帛炉等
1937年:思陵等先后被各股土匪盗发
1937至1948年: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庆、德等陵残坏的祾恩门、祾恩殿,在战乱中被逐渐拆毁,只余残垣断壁。思陵享殿、碑亭、明楼被*** 军队拆除后,将砖运走修炮楼
1949-1950年:隶属河北省通县专署的昌平县政府,设立护陵委员会驻景陵村
1952年:10月,河北省文化局指示,改护陵委员会为十三陵文物保管所
1955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前政务院关于接管十三陵,修缮古建筑,植树造林,辟为公园的指示,派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备料施工,修葺长、景、永三陵;9月,明十三陵由河北省昌平县划归北京市园林局。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5月,打开定陵地下玄宫,出土文物近3000件
1958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
1959年:10月,定陵正式对外开放(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1961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至90年代: 修复工作进行,其余陵墓陆续开放
1995年:5月,修缮献陵工程竣工;7月,神路二期工程竣工;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是什么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
明十三陵坐落于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23年8月5日明十三陵开放吗十三陵开放了没?
开放了,2023年8月5号明十三陵已经开放,之前的8月1号,8月2号因为北京有大暴雨,所以明十三陵在8月1号8月2号闭馆两天,目前,北京地区已没有明显大暴雨,8月5号明十三陵会照常开放
没呢。受5号台风影响,北京地区下了大暴雨,洪水泛滥,从8月1日起,明十三陵景区暂停对外开放,具体什么时间恢复开放,请关注官方通知。
据我所了解,截至23年8月5日,明十三陵是向公众开放的。不过,明十三陵的开放时间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更改,例如天气、维护修缮等。因此,在计划前往参观明十三陵之前,建议您在该日期之前查看官方网站或与相关旅游机构进行确认,以获取最新的开放信息和可能的限制。这样可以确保您的参观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的旅游体验。请注意,由于字数限制,这只是一个简要回答,建议您尽可能获取更多详细信息以确保准确性。
开放不了,十三陵暂时不开放,具体开放时间会根据天气情况确定,还需要对景区进行检查确保游客和文物安全后在进行对外开放!
明13陵分别是哪些?
“十三陵”一般是指“明十三陵”,也就是明朝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这十三个陵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和思陵。
十三陵除了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墓外,还有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一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和2位太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景区。
十三陵分别是:明长陵(朱棣)、 明定陵(朱翊钧)、 明昭陵(朱载垕)、 明永陵(朱厚熜)、明献陵(朱高炽)、 明庆陵(朱常洛)、 明茂陵(朱见深)、明康陵(朱厚照)、 明景陵(朱瞻基)、 明泰陵(朱祐樘)、 明德陵(朱由校)、 明裕陵(朱祁镇)、 明思陵(朱由检)。
1.明长陵
长陵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寝,也是明朝埋在北京的第一个皇帝,他的陵寝自然是规格最高的。比如单独作为一个景点的神道,大部分游客以为那是整个十三陵的神道,其实是长陵的神道。进入神道之前,首先会经过碑亭,碑文由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亲自撰写。
2.明定陵
是万历皇帝陵寝,也是较早 一个开放地宫的。地宫全部由石块砌成,对缝整齐,里面有万历皇帝和他的皇后的石制宝座,当然,也有他们的棺椁。
3.明昭陵
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
4.明永陵
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和皇后陈氏(明世宗孝洁肃皇后)、孝烈方氏(明世宗继后)、孝恪杜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十八道岭(阳翠岭)南麓。
5.明献陵
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和皇后张氏的陵墓,陪葬恭肃贵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6.明庆陵
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7.明茂陵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茂陵的陵名定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
8.明康陵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康陵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
9.明景陵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吴贤妃)附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动用10万余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10.明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事的筹划是在明孝宗去世之后。
11.明德陵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玄宫建成,崇祯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占地约3.1万平方米。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12.明裕陵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13.明思陵
明思陵简称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
分别是:明长陵、明定陵、明昭陵、明永陵、明献陵、明庆陵、明茂陵、明康陵、明景陵、明泰陵、明德陵、明裕陵、明思陵。
1、明长陵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
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各陵墓名称是: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十三座。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万历十二年(1584)始建。其面积为1195平方米,全部为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的殿堂联成。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一道石券门,券门下是两扇汉白玉门,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
明十三陵分别是: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后合葬的,如长陵;也有一帝二后合葬的,如定陵;还有一帝三后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并有一个有帝无后的陵-德陵;现十三陵开放的景点只有四处:神路、长陵、定陵和昭陵。
长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长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构架而成,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珍品,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是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筑。
定陵为中等陵墓,规模次于长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细,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总面积1195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
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17]。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明十三陵定陵旅游攻略?
1:自由行路线:
八达岭长城+定陵或长陵:地铁2号线到积水潭下车,出站往东走(10分钟左右)到德胜门,坐919直达八达岭,或者坐地铁到西直门,A口出来北面1分钟就是北京北站,火车早上7:26分,8:00(周六日有,平时没有),9点的车去八达岭,下车后走10-15分钟到八达岭.
八达岭坐919到昌平西关换314到十三陵. .(定陵或长陵)
2:参加北京旅游集散中心
八达岭+定陵:160/成人,学生老人凭证125/人.1.2米以下儿童免费.票价包含:车费、餐费、门票、导游服务费.
3:第一次游十三陵建议游定陵,因为定陵是被发掘过的,也是中国历史上较早 一次以科学考古的形式发掘的帝王陵.有很多出土文物展览,地宫也可以参观,相对其他两个开放的陵墓(长陵和昭陵),更具有参观价值.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其中定陵是最著名的一座。游览定陵,首先要购买门票,建议提前预订。进入景区后,可以参观定陵的主要建筑,如神道、牌坊、石狮等。还可以参观明十三陵博物馆,了解明朝历史和陵墓文化。在游览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安静,尊重陵墓的庄严。建议穿舒适的鞋子,带上防晒用品和水。最好选择工作日游览,避免人流拥挤。记得带上相机,留下美好的回忆。
关于明十三陵简介和明十三陵简介百度百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