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戏曲特点?
广东曲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广东曲艺是指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实际指的是广州和岭南地区的说唱文学。狭义的广东曲艺单指粤曲演唱。
粤曲是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大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粤曲盛行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华人聚居的地方。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粤曲的唱腔也由原沿用戏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脚、花脸、正旦、正生、老旦、丑生靠前 行当,归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木鱼即木鱼歌。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演唱时不必伴奏,只用一段刳空了的硬质木头敲击作声,以为节奏。这段木头称为木鱼这种演唱形式则称为唱木鱼或唱木鱼书。木鱼以四句为一小段,反复循环。每小段中的每句未字平仄安排均有严格限制。南音、龙舟、板眼等结构与它大体相同。
又称龙舟歌,也是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清唱形式,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其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一位顺德的破落大户首创;二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也有人认为:龙舟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祝颂词演变而成;或由顺德一乞丐在乞食时的演唱逐渐发展而成。
其实,龙舟真正产生于民间。其唱词以七字句为基本,语言通俗生动,曲调简朴流畅,抒情叙事均直。龙舟作品题材多采自民间传说和地方掌故,长篇较少,短曲为多。龙舟这种适合自编自唱、随编随唱的曲种长期扎根于民间,并被粤剧、粤曲吸收作为曲牌使用,而得以保存了下来。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广东佛山。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和其他各大剧种一样,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化妆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等腔,并吸收珠三角的民间音乐所形成以梆子,二王为主的南方一大剧种。2006年入选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可见粤剧在世界华人华侨的范围内传播力非同一般。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它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汉剧被*** 誉为“南国牡丹”,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粤东北和粤闽赣边地区。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剧-原名大歌班,流行于雷州方言地区,具有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剧源起于雷州歌,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发展阶段,到剧种形成历时300多年。近年经过雷剧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已拥有80多种腔调。2011年入选第三批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稀有剧种海峰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明代由西北地区的秦腔流入汕尾市,与地方民间艺术相结合,至清初形成广东汕尾地方戏,西部地区传过来的秦腔戏种,故称“西秦戏”。用海丰官话演唱,属板式变化体声腔系统。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在海陆丰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字戏-汕尾市海丰县地方传统戏剧。用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州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朝戏-广东省紫金县地方传统戏剧。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花朝戏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其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生动、真实反应了紫金县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和个性。2006年被列入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县山歌剧-萌芽于明、清时期粤东提线木偶表演中的“耍戏”,是在客家山歌、小调、客家歌舞、宗教音乐、竹板歌说唱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多个外来剧种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用客家方言演唱,是建国后新兴的剧种。流行于梅州、惠州、韶关等客家方言地区,
粤北采茶戏-源自广东省北部山区的民间菜茶歌小戏,包括唱花灯、唱花鼓、采茶、大茶、采茶小戏、三角班。粤北采茶戏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后经发展,于1950年逐渐交融汇合,至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2011年被列入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乐昌花鼓戏-俗称“唱花鼓”,又名“调子戏”,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表演的灯彩歌舞“矮台子,唱调子”,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小戏。2012年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最好听的十首?
二度梅,宇宙锋,闯王旗,贵妃醉酒,借牛,百花亭,祭凤台,雷神洞,智破天门阵,状元媒,玉堂春,大名府,郭子仪拜寿,文武魁,穆桂英挂帅,水漫金山寺。
广东的戏曲的名称是什么?
广东省的四大剧种:粤剧、潮剧、汉剧、雷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普宁,澄海,潮阳,饶平等地),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雷剧原名大歌班,是广东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雷州方言圈内人们喜闻乐见、人人传唱的一朵艺术奇葩,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广东汉剧唱腔优美,以皮黄板腔体为主,兼收昆曲、小调、吹牌、大板、佛曲、安春调等,红净唱腔为独有特色;伴奏音乐分“文乐”、“武乐”两大类,以头弦为领奏主要弦乐,三弦、月琴、二胡、提胡、柳胡等作伴奏,清雅古朴。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净六行七当。剧目题材广泛,有民间传说、传奇、神话、各朝代故事和现代剧等800多个。汉剧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被誉为“南国牡丹”。梅州的广东汉剧院是演出汉剧的主要团体。
广东戏曲代表剧种?
粤剧。
广东戏曲代表剧种是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在广东流传很广泛。它是广东传统戏剧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粤人聚居最多的地方。
粤剧每个戏曲行当都有独特服饰打扮,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织织肯定,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语录。粤剧己广泛发展起来。
广东省的四大剧种分别是粤剧、潮剧、汉剧、雷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潮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雷剧原名大歌班,是广东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广东汉剧唱腔优美,以皮黄板腔体为主。
1、粤剧,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2、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3、雷剧原名大歌班,是广东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雷州方言圈内的地方特色。
4、广东汉剧唱腔优美,以皮黄板腔体为主,兼收昆曲、小调、吹牌、大板、佛曲、安春调等,红净唱腔为独有特色。
广东戏剧代表剧种:广东省的四大剧种:粤剧、潮剧、汉剧、雷剧。
关于广东汉剧和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