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是什么地方风俗?
悬棺是古代西南地区的风俗。
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悬棺在国内分布面较广,但现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至今在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00多具棺材。置悬棺的岩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主要存在于福建 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内蒙古阿尔山市也被传出存在悬棺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内蒙古阿尔山市也被传出存在悬棺,此外,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高距地面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其景观非常令人惊讶,而且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僰人悬棺读音?
僰人悬棺(bó rén xuán guān )。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
《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棺葬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
“僰”(bó)字解释:
1.逼迫。
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僰人”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筰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说文解字》记:“僰,犍为僰蛮也”。汉朝时,滇(今云南中部)有“滇僰”、邛都(今四川西南部)有“邛僰”,又有“僰道”(秦五尺道)。元朝时,“僰人”被鄙称为“僰夷”。
珙县悬棺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珙县悬棺有好多年了、珙县悬棺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