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历史?
契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少数族群,他们建立了辽朝(907年—1125年)。
辽朝被金朝所灭后,皇室耶律大石率领汉、契丹以及北方诸部,远涉万里抵达中亚重建辽朝,史称“西辽”(1124年—1218年),后被蒙古军队所灭。
契丹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出现的活动大约可见于《资治通鉴》,事件的时间是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
在朝鲜人金富轼于1115年完成的该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史记》,也是目前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中,也已经出现了“契丹”的有关人物和事迹。
契丹人之肇兴以公元907年(唐哀帝天佑四年、五代十国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为里程碑,标志性事件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继任契丹民族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后梁末帝贞明二年)立国,阿保机自号“天皇帝”,国号为“大契丹国”,建都于皇都(后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建元“神册”。
所谓神册,源出中国道教学说,在古汉语中意味着正统、正道之意,简单可以理解为“神的册封”、“神明的旨意”,取此年号表示契丹人,在十世纪初叶已经将自己建立的政权视作中国正统。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并于此登基改汗称帝,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自称“大辽”。
辽,在契丹语里有“镔铁”的意思,在汉语里本意为“远”、“阔”,地理上指“辽水”即“辽河”
辽朝疆域辽阔,其立国之初还只是拥有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面积不过万把平方公里。阿保机建国之后,不断对外扩张,征服和统治了奚、乌古、室韦、回鹘、渤海等中国北方、亚洲北部众多族群、部落,疆土迅速扩大。
后晋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人襄助以对抗北宋,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从而使辽朝轻易进入了中原。
据《辽史·太祖纪(下)》载:(辽朝疆域)“东自海,西至流沙,北绝大漠。”即其疆域东北到黑龙江口,东边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渤海,西南边到今天中国甘肃、新疆的沙漠一线,西北界到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附近,北至今俄罗斯境内外兴安岭和蒙古国中部一线,南边则进入中原腹地,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
《辽史·地理志》概曰:“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具体说来,在辽朝全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蒙古国全境,中国东北三省全部,北京市全部,天津市大部,河北省唐山市、张家口市、秦皇岛市及廊坊市、保定市部分地区,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全部,以及忻州市宁武、神池、五寨、偏关等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全部及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区、准格尔等区旗,今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阿穆尔州、赤塔州、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边疆区和布里亚特共和国南部,今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全部和咸境南道、江原道之一部。
据已故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研究考证,并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给出了辽朝疆域地图,其测算辽朝的疆域面积,以1111年(辽天祚帝天庆元年)为准,超过450万平方公里。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于1125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西夏崇宗元德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为金朝军队俘虏,辽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后的1127年(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在契丹人“卵翼”中成长起来的女真人,以羞辱的方式击败并俘虏了积弱甚久的北宋王朝之徽、钦二帝,从而继契丹人之后入主中原。
然而,契丹人政权气数未尽。
在抗击金朝的斗争中,辽贵族耶律淳曾短暂登基,率众抗金;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前者灭掉了后者,东辽最终被蒙元所灭。
契丹人、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光辉注定还要延续——阿保机长子耶律倍之后裔、太祖八世孙、进士耶律大石,文武双全有雄才大略,在辅佐天祚帝抗金失败后,曾拥戴过耶律淳。
不甘服输的耶律大石在被金军俘获后机智脱逃,为避锋芒和东山再起,他毅然力排众议,率领十万汉、契丹等各族百姓向西踏上新的征程。
他们一边与围追的金军厮杀,一边挣脱了西域地方十万联军的堵截,终于于1131年(一说1132年)在广袤的亚洲中部,重新恢复了辽朝,建都虎思斡鲁朵(即唐代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的碎叶镇,时称巴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托克马克市附近),国号“辽”,建元“延庆”。
因在中国西方,故称“西辽”,于1218年被蒙元军队所灭。
辽朝916年正式建国,至1125年被金朝更替,凡206年,历九帝;若以西辽最终灭亡的1218年计,则大辽政权跨越了四个世纪,共302年,历十二帝(另,西辽还有皇太后和皇妹各一人分别临朝称制)。
“偏安”西域的西辽王朝,在极盛时版图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以上,含今中国新疆、甘肃、青海、** 等省区之一部,蒙古国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以及西亚的伊朗等国的全部或一部分。
即使在后期衰败兼有蒙古人西征军的不断压迫,西辽末帝耶律直鲁古时的版图也有近100万平方公里。
西辽德宗耶律大石他和子孙们秉持先进治国方略、开明宗教政策,以德教化各族百姓,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具以及蚕桑技艺带到中亚,得到当地百姓拥戴,虽最终被蒙古族西征军所灭,但西辽在中亚统治的80余年给当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西辽灭亡后,与耶律大石同为契丹皇室出身的耶律楚材随同蒙古军队西征到中亚时,曾这样感慨道:“(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西辽政权末期,被恩将仇报的乃蛮部王子屈出鲁克篡权,而后又被蒙古军所灭后,西辽契丹贵族波剌黑西逃,在西亚克尔曼地区(今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化的契丹人政权,史称“后西辽”或“西契丹”,前后约八十年(1224~1303或1306年)。
契丹人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然而,契丹人及其所建的辽朝、西辽王朝,给世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唐朝灭亡之后,西域、西亚与东欧地区皆将辽朝(契丹)作为中国的代表称谓;中亚和西亚的古代兵书中,将中国传过去的火药与火器称为“契丹花”、“契丹火箭”;直到今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斯拉夫民族,或受俄罗斯影响较深的中亚诸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当中,也依旧以“契丹”作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称谓。
辽代的绘画、建筑、佛教造像等艺术,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高峰。
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应县木塔(世界三大奇塔之一),以及北京天宁寺,大同华严寺等等,蔚为大观,均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宝库。

(辽代建筑北京天宁寺/来自网络)
人们会好奇:曾经建立大辽帝国和西辽帝国、叱咤亚洲** 数百年的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
目前可知的是——
一部分在漠北的契丹人,因为语言与蒙古接近(口语可互通60%以上),因此在蒙元建立后被蒙古人纳入;
一部分留在东北地区的契丹人被女真人吸纳,后来成为满族的成分;
一部分进入燕云十六州者,部分迫于当时金军杀戮,不得不改为汉姓“刘姓”(耶律就是契丹语中的刘),还有一些则将耶律拆开分别姓“耶”和“律”,二者在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都有分布。
西辽帝国灭亡后,留在中亚和西亚契丹人后裔,后来则基本成为穆斯林,在今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中还有“契丹部”存在。
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契丹人住在位于西辽河上游与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以游牧和渔猎为生,于隋唐之际,其各部由分散活动开始走向联合,并向了河中下游发展,唐末时期,耶律阿保机统领其部落联盟发展起来。
这时,中原大乱,大批汉人避地契丹境内,汉人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也随之大量传入。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汉人官员的协助下,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称帝(辽太祖)建国,国号契丹,后改称辽。
辽建国以后,东灭渤海,西征服甘州回鹘可汗,北尽漠北,往南获后晋石敬瑭所割燕云十六州。公元947年,南下入开封俘后晋宣帝石重贵而返
契丹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部,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
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
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零九年。
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辽末,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朝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契丹民族史:介绍契丹的历史,契丹Khitan,源于东胡鲜卑的宇文鲜卑,宇文鲜卑中有很大的匈奴成分。契丹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今天的达斡尔是契丹民族的后裔。
天津新开河由来?
新开河
①在今辽宁彰武县西北柳河上游。《清史稿·地理志》 新民府: “西有新开河自库伦入,为柳河,并入辽中。”
②在今吉林双辽县北、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南。为西辽河支流。丁文江 《中华民国新地图》: 辽宁省辽源县西北有新开河。
③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20江宁县: 新开河,“ 《实录》 云: 旧城壕在通济门内,旁入秦淮,又自通济门外与秦淮分流,绕而南经聚宝门外长干桥,至三山门外……历石城及定淮诸门,达于草鞋夹,入江; 复自三汊河而南,经江东桥,与府西南十二里之阴山运道,合出大城港入江者,此宋元新开河也。明初,陈友谅侵建康,趣江东桥,舟师欲至新河口路,太祖命赵德胜跨河筑虎口城以守,即此”。
④即今江苏句容县北大港河。清嘉庆 《新修江宁府志》 卷7: 新开河 “清赐名曰便名港。起上元摄山至句容龙潭,又东至于镇江丹徒下师古滩,以入于江。按此河乾隆四十五年江南督抚奏开,以避黄天荡之险,至四十八年始通行”。
⑤在今江西都昌县西。《舆地纪胜》 卷25南康军: 新开河 “在都昌县西一里。绍圣间,邑宰言都昌边湖风涛不时,请开此河,以便纲运。可避大小矶水之湍急”。
⑥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十里。《方舆纪要》 卷33平阴县 “大清河” 条: 新开河 “ 《志》 云,即清河之下流。其南岸有山曰蹲龙,下有盘石跨河,舟行者患之。宋张方平乃凿新河,引水北行,以避其险,行者便之”。
光绪7年(1881年),时任直隶总督的*** 上奏朝廷,天津于清同治、乾隆年间开挖的5条河道已经淤塞,洪涝之灾重新威胁天津,提出在堤头地区开挖新河,以疏减海河压力。 清光绪19年(1893年)春,疏浚工程破土动工,在子牙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的南处,向东开挖一条新河,名为新开河。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源于长白山老岭山脉八宝沟通和岭,向西北流经台上、花甸、财源三镇流入浑江,全长约70公里,流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中游有三家子水库,下游有荒崴子、湖里两个小型水库,新开河流域,是集安市重要产粮区域,也是集安人参的发源地,新开河人参由此河冠名。
关于辽中县地图和辽中县属于哪个市地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