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摩诃婆罗多》是什么吗?
《摩诃婆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并包蕴大量的神化、传说及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经典思想与高超智慧,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的一部。作者拉贾戈帕拉查理,是甘地的战友,也是印度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
摩诃婆罗多起源?
摩诃婆罗多故事的起源是恒河女神的下凡。
为了拯救被诅咒的、必须坠落凡间一世为人的八位婆苏,她和婆罗多族的国王福身王结合,但她每生下一个婆苏转世的孩子,就毫不留情把他们扔进河里,让他们回归天国;福身王不明就里,强行救下了最后一个孩子,起名为天誓。恒河女神带着天誓离开了福身王。天誓从小就跟着太白仙人和极裕仙人学习经卷,跟着持斧罗摩学习武艺,可谓文武双全。
自从妻子离开之后,福身王一直郁郁寡欢。有一次,他外出散心,突然看到有个容貌美丽形体强健的少年,手持弓箭朝恒河射箭,游戏般的动作竟然截断了整条河流。福身王万分惊讶,恒河女神就在此时出现,对他说:“这孩子就是你的儿子天誓。我已经把他养育成人,你接受他吧。”说罢便回了天庭。
福身王非常高兴,带着天誓回到都城象城,把天誓封为太子。四年之后,福身王遇到一位名叫贞信的美丽渔女,对她一见钟情。但贞信的父亲坚持,除非贞信将来生下的孩子能继承王位,否则他不会把女儿交给福身王。福身王不愿意为此剥夺天誓的继承权,但又忘不了渔女,日夜长吁短叹。天誓是个孝顺的孩子,听说此事,为了促成福身王的幸福,找到渔女的父亲说:“我不要王位,请你把女儿嫁给我父王吧!”
渔夫说:“你虽然不要王位,将来你的孩子长大了,也会逼迫我女儿的后代交出王位的,这怎么能让我放心呢?”
天誓大声说:“那么,我将修持梵行,终身不婚!尽管我不会有儿子,天上的不朽世界将会是属于我的!”在古代印度,人们对后代看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后代,甚至祖先都无法升上天堂,在天誓为父亲牺牲了个人幸福发誓的瞬间,诸天降临人间,朝天誓抛洒鲜花,对他说:“你就是毗湿摩(发下怖誓的人)!”
从此,毗湿摩终身守节,忠心耿耿地守护了婆罗多族一辈子。
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是什么?
思想内涵
史诗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的斗争,是弱小对** 、受侮辱损害者对加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踞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史诗表现了人民在乱世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
贯穿史诗的是法的哲学思想体系。“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和非法规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思想利用史诗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最后幸存的般度族长子坚战解释为是法的化身和胜利。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对当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汉语全译本共六卷,由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等翻译,乃迄今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个全译本。
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意义
婆罗多两家族的争战,反映出古印度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历史状貌。虽然这次家族纷争卷进了古代印度北方的几乎所有部落,但是各个部落仍然是独立的、分散的,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统一体。史诗中的所谓\" 王\" 实际上只不过是部落酋长或者是开始独占财富、掌握权力的家族奴隶主。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国王尚不能一个人决定,还得召开会议,征得群众的同意;在战争期间,军事总指挥是经选举产生的。在开战前,敌对双方战士,聚集在一起誓宣:尊重作战规则;每天傍晚休战时,敌对双方可以像朋友一样混杂在一起谈话。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
史诗的作者广博仙人把同情倾注于般度家族一边,歌颂了般度五兄弟的英雄形象,批判了俱卢族的主人难敌。
般度家族的长兄坚战是一位坚持善行、维护正法和毫无私心的忍性英雄。他总是宣扬:\" 容忍是最高美德\"。容忍使他宽恕了难敌的暗害和谋杀。他明知道\" ** 能引起刹帝利的冲突\" ,但出于容忍还是参加** 而输掉了一切财富和兄弟与妻子。他不追随邪恶,不跟朋友争吵,不贪图别人的财产,不受贪欲的支配和不留恋世间的无常之物。坚战的这些品质,正是古老氏族道德遗风的反映。后来他变得狂暴、虚伪、爱财,也恰恰反映出由原始社会酋长向奴隶社会奴隶主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
坚战的二弟怖军是一位心地纯洁、力大无穷的英雄,他见义勇为,为民除害,是人民理想中的英雄。
坚战的三弟阿周那,武艺高强,箭法出众,是一位百战百胜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正义面的代表。
黑天是般度族的幕后统帅,却把自己的军队交给难敌,帮助俱卢族作战。他的行为违背了武士的美德,反映出私有观念正在一些领袖人物身上滋长。
难敌是国王持国一百个儿子中的长兄。他是一个狡猾奸诈、贪婪成性、野心勃勃的政治野心家。为了夺取王位,他想出种种诡计,谋害般度家族的五兄弟;他贪婪成性,利令智昏,一意孤行,竟不顾正法的约束,声言\" 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般度族\"。他是古代印度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奴隶主形象。他的言行,生动地表明:\" 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
由此可见,《摩诃婆罗多》深刻地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愿望:反对卑劣的占有欲望,追求家族内部的和睦,提倡兄弟之间的友爱,争取繁荣幸福的美好生活和渴望国家和平统一,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当然,其中也有宗教迷信观念和宿命论思想,为其历史与宗教局限。
关于摩诃波罗多和摩诃波罗多核战争知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