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交界有哪些城市?
中缅交界城市有瑞丽,德宏。
瑞丽市东连芒市,北接陇川县,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标准 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国较早 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
瑞丽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国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 旅游城市之一
中缅交界有瑞丽。
瑞丽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县级市,古称“勐卯”,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西南边境开放历史最早、开放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中缅边境的中国城市有:
一、【德宏】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面积1.15万平方千米。辖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德宏州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和缅甸一衣带水,边境风景美不胜收,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
1、花果之乡、黎明之城——芒市
这是中国较早 一个单字市,傣语为\"黎明之城\", 德宏州府所在地,是一个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僳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市,民族风情浓厚,各种民族美食也应有尽有,被称之为“美食天堂”,芒市整个城市像一个大的植物园,街道以芒果、菠萝蜜、桂圆、坚果等等果木为主,因此也有花果之乡的美誉。它也是进入德宏州和缅甸的交通枢纽。
2、东方珠宝城、国家试验区——瑞丽
瑞丽,这个以风靡全国的杂志《瑞丽》同名的城市,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标准 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国较早 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中缅贸易60%进出口业务是从瑞丽口岸进入的。
3、中缅边境名镇——畹町
畹町\"系傣语,意为\"太阳当顶\",所以人们喜欢把畹町叫做\"太阳当顶的地方\"。畹町人口二万多,市区仅五千多人,是全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是云南的三个边境开放城市之一。最为出名的应该是畹町桥,这是中国西南之门户,320国道之终点,滇缅公路之锁钥,从这里前往缅甸边城南坎、九谷、木姐和腊戍。
4、目瑙纵歌之乡——陇川
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也被称之为目瑙纵歌之乡。目瑙纵歌是德宏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上万人齐聚,穿上盛装,挥舞长刀,摇起花扇,跟着瑙双跳起来,虽有上万人,但节奏一点都不会乱,因此也称之为“万人之舞”,申请过世界吉尼斯纪录。
5、中国鸟类第一县、中国翡翠毛料之乡——盈江
盈江县属喜马拉雅山延伸横断山脉的西南端,境内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相间,最高点支那大娘山海拔3404.6米,最低点那邦拉沙河口海拔210米,巨大的海拔差异,造就了盈江县典型的“立体气候”,加之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3.9%,因此森林的各个角落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鸟类。据统计,目前盈江已发现和记录的鸟类已达550余种,占全国鸟类的1/3以上。
二、【保山】
保山市,古称永昌,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邻。
1、极边第一城——腾冲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西南部,西部与缅甸毗邻,历史上腾冲市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腾冲市是著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腾冲市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由于腾冲市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腾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顺古镇,银杏村,温泉资源都值得一去。
三、【西双版纳州】
位于云南省南端。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1、“献茶水之地”——勐腊县
勐腊”系傣语,“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茶水”即“献茶水之地”。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时,人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即“茶水河”,“勐腊”因以得名。
2、“普洱茶”的故乡——勐海县
勐海县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 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有着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以及星罗棋布的古茶树群。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标准 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
四、【普洱市】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达303公里,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分别于缅甸接壤。
1、世界拉祜之根,千年古茶之源——澜沧县
澜沧县全名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国境线长80.563公里。澜沧县内拉祜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神话、诗歌、传说、舞蹈等,口头流传的诗歌以创世叙事长诗《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芦笙舞和摆舞最具民族特色。
2、“边地绿宝石”、“龙血树故乡”——孟连县
孟连县是同向缅甸的重要门户,省级开放口岸。孟连系傣语谐音,意为“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有“边地绿宝石”、“龙血树故乡”的美称。孟连县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主要有孟连大金塔、孟连宣抚司署、勐马温泉、三山一河旅游风景区、 富岩大榕树等。
3、最美佤山——西盟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65年,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西盟的主要节日是拉祜族——哈巴节。哈巴,即拉枯语\"月亮节\",也称\"祭月节\"。每年八月十五日。
五、【怒江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怒江州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有长达449.5千米的国界线。怒江州北接** 自治区,东北临迪庆藏族自治州,东靠丽江市,西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接保山市,政府驻泸水县六库镇。
1、田园山水如诗如画——片马
怒江州是中国较早 的傈僳族自治州,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数民族,怒江州是中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怒江片马镇位于泸水县西部,南、北、西三面与缅甸接壤,距缅甸克钦邦首府支那仅200公里。片马边境旅游区内,茂密的原始森林令人神往,田园山水如诗如画,垂直性立体气候的植被分布特征显著。
六、【临沧市】
临沧,古称缅宁,是云南省管辖的一个地级市。以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位于中国西南,澜沧江畔,云南省的西南部。临沧民族众多,其中佤族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此外还生活着着佤、傣、拉枯、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个少数民族。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全国著名的\"核桃之乡\",也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因此又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
1、会弹琴的坝子——孟定
孟定,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耿马县所辖的一个副县级镇,是连接东南亚和南亚** 的枢纽,与缅甸的清水河市和南邓特区河相望,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孟定傣语为“会弹琴的坝子”。孟定区位优势使孟定被称为人杰地灵的黄金宝石之地。
2、秘境边关——南伞
南伞镇为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辖镇,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临沧市西部,中缅边境中段,南伞镇东与木场乡相连,南与耿马县孟定镇接壤,西邻缅甸掸邦果敢县,北连凤尾镇、勐堆乡,是镇康县城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3、佤乡——沧源
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1964年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较早 的革命老区县。同时也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汉、拉祜、彝等20多种民族杂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1 其他民族有许多不同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2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并在民间流传至今。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代表着新年和家庭团聚;清明节则是缅怀祖先和治丧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3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各族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1. 其他民族有很多传统节日。2. 这些传统节日往往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等紧密相关,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的排灯节、哈里欧节,日本的正月节、端午节,韩国的新年和秋夕节,非洲的尼日尔节,欧洲的复活节、万圣节等等。3. 参加体验,不仅可以增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也能丰富自己的视野和开阔自己的心胸。
1. 其他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2. 不同民族因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等因素而拥有不同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成吉思汗祭祀日、彝族火把节、藏族骑马节等;印度的卡木节、泰国的泼水节等;美国的感恩节、墨西哥的亡灵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3. 学习和了解其他民族传统节日有助于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丰富自己的视野和经历。
1. 泰国新年:泰国新年,也称为“曼芭节”,是泰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4月13日至15日举行。泰国新年期间,人们会洒水来庆祝新的一年,这也是泰国新年的一大特色。此外,在泰国新年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服装,比如泰式服装,展示泰国的文化和传统。
2. 藏族春节:藏族春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2月初一至初六举行,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族春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藏族服装,把家里装饰得漂漂亮亮,还会做特殊的食物,比如酥油茶和面包。此外,藏族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跳舞、唱歌、表演戏剧,以此来庆祝这个节日。
3. 尼泊尔新年:尼泊尔新年是尼泊尔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4月13日至15日举行。尼泊尔新年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服装,比如尼泊尔服装,展示尼泊尔的文化和传统。此外,尼泊尔新年期间,人们还会把家里装饰得漂漂亮亮,做特殊的食物,比如芝麻饼和米饭,还会跳舞、唱歌、表演戏剧,以此来庆祝这个节日。
以下是一些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1. 印度的排灯节:庆祝光明战胜黑暗和邪恶。
2. 犹太教的光明节:庆祝门户油的奇迹。
3. 中国的中秋节:庆祝丰收和团聚。
4. 日本的春分节:祭祖和庆祝春季。
5. 越南的元宵节:庆祝第一个月圆和团聚。
6.阿拉伯国家的开斋节:即断食月后的庆祝。
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重要传统,反映了他们的历史和价值观。
1. 有很多,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这些传统节日一般都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代表着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团圆与和谐,而中秋节则代表着家庭团聚和感恩。3.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节日,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各自的传统节日,例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意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的氛围。
1、蒙古族:年节、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2、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3、壮族:祭龙节、过小年、陇端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青蛙节)。
4、东乡族、塔塔尔族、回族、撒拉族、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5、布朗族:厚南节。
6、怒族:盍司节、仙女节。
7、满族:虫王节、添仓节等。
8、纳西族:三朵节、火把节。
9、独龙族:年节。
10、藏族:沐佛节、采花节、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等。
11、侗族:吃新节、祭牛节、不断。
12、傈僳族: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13、毛南族:端午节、南瓜节、重阳节。
14、鄂伦春族:篝火节。
15、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耍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16、佤族:插种节、新米节。
17、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
18、鄂温克族:米阔鲁节。
19、苗族: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20、白族: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1、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时间为4月13日—4月16日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 2、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伊斯兰历12月10日。
1、其他民族有很多传统节日;2、因为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他们的传统节日也各自不同,但都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3、比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而印度的排灯节则是庆祝光明战胜黑暗,阿富汗的古尔邦节则是庆祝农作物收成;这些都是其他民族传统节日的代表。
其他的传统节日包括:蒙古族的“马头节”,是一个庆祝牧民对马的感恩节日;彝族的“拉斐尔·塔布斯节”,是一个庆祝当地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节日;回族的“盐池节”,是一个庆祝生产劳动成果和勤劳勇敢的人们所有权利的传统节日。此外还有侗、壮、傣、佤、布依、朝鲜、土家、畲、哈尼等民族都有各具特色而独特浓郁风情的传统文化体验。
56个民族都有什么头饰?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苗族∶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傣族∶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傈僳族∶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藏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壮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朝鲜族∶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纳西族∶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布朗族∶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阿昌族∶阿昌族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怒族∶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赫哲族∶受满族服饰的影响,赫哲族的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
门巴族∶门巴族主要居住在** 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其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白族∶白族姑娘的头饰非常有特点,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保安族∶保安族的服饰,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布依族∶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皮靴。
德昂族∶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 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东乡族∶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也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
侗族∶侗族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一般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独龙族∶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
俄罗斯族∶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会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
哈尼族∶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基诺族∶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
京族∶京族妇女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景颇族∶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头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拉祜族∶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
黎族∶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珞巴族∶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
满族∶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既具有东方色彩,又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
毛南族∶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女装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饰,不着裙。
仫佬族∶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美丽大方,经久耐用。
普米族∶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红三色居多,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撒拉族∶妇女服饰多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畲族∶其服饰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 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
水族∶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
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塔吉克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少女则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绣制的圆形帽冠。
塔塔尔族∶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土家族∶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
仡佬族∶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围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
土族∶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
佤族∶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维吾尔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顶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开襟的大襟长袍和对襟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
瑶族∶瑶族妇女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裕固族∶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
彝族∶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56个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特色的头饰,像景波族的银饰,傣族戴的鲜艳的花等等
关于独龙族舞蹈和独龙族舞蹈体态包括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