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历史简介
科左后旗历史简介如下:起源与早期历史:科左后旗,全称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清顺治七年。清朝早期,蒙古被分为左、右翼兵,科尔沁部中心的左后方因此得名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蒙古语意为“锐利”,该旗属于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斯尔的后裔。
在历史的长河中,到了公元1636年,即天聪十年(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在包括科尔沁部在内的蒙古部落中实施旗制改革,开始设立旗并分配封号,任命札萨克。据《清史稿》和《蒙古游牧记》记载,科左后旗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清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
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设立,彰吉伦被封为和硕郡王。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晋升为亲王,旗号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直到1931年。科尔沁在清代属于外藩蒙古内札萨克,直属理藩院,受盛京将军节制,会盟地在哲里木(现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
科左后旗在清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建立,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名称也在此时诞生。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建立标志着清朝对蒙古部落的管辖进入了新的阶段。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名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部落名称的沿用,也是对清朝统治蒙古地区政策的体现。
科左后旗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被誉为“马王之乡”、“黄牛之乡”、“沙稻之乡”和“民歌之乡”,同时也是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杰地灵,历史上以能征善战、爱国尚武著称。“清初,朝廷凡有征伐,旗札萨克无不率丁随征,并屡建战功。
科尔沁左翼后旗政治体制
职责: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任期:每五年一届,现任第八届。科左后旗人民武装部:职责:负责该地区的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工作以及完成上级军事机关赋予的与民兵武器装备管理相关的其他任务。以上各机构相互配合,共同确保了科尔沁左翼后旗政治工作的高效运行和稳定发展。
科尔沁左翼后旗的辖苏木中,朝鲁吐镇以其“有石头”之意的独特蒙古语名称而闻名。1958年,朝鲁吐公社正式设立,直至1984年转变为苏木的行政体制。该镇位于旗境西部,与旗府之间相距65公里,占地面积达到420平方公里。镇内总人口约为6000人,均为蒙古族居民。
库伦旗**不属于蒙古八旗**。库伦旗隶属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位于通辽市的西南部。而蒙古八旗是清朝时期对内蒙古地区的行政划分方式之一,具体指的是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喀喇沁右翼中旗、喀喇沁左翼中旗、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这八个旗。
截至2020年7月,通辽市共辖8个行政区,包括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分别是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通辽市人民政府驻科尔沁区阿古拉大街。
科左后旗历史沿革
1、中华民国时期,科尔沁左翼后旗归奉天省管辖,受哲里木盟盟长监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成立,科尔沁左翼后旗改称东科后旗公署,隶属于兴安南分省和兴安总省。1945年光复后,旗内各界倡议建立民主政府,随后归属科尔沁左翼三旗联合办事处、兴安南地区行署和哲里木省政府。1946年至194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经历了*** 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更迭。
2、历史沿革:通辽市历史悠久,前身为清朝崇德元年建立的哲里木盟。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了地级通辽市政府。行政区划:通辽市政府管辖科尔沁区、开发区、霍林郭勒市、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等行政区,其中科尔沁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开鲁县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部,介于东经120º;25´;—121º;52´;、北纬43º;9´; —44º;10´; 之间,东与科尔沁区毗邻,西与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接壤,南与奈曼旗、科左后旗相连,北与扎鲁特旗、科左中旗交界。
4、康平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丰富的人类聚居痕迹,青铜时代遗址众多,辽金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辽代棋洲城遗址清晰可见,千年佛塔巍然耸立。明时为边疆,清初被列为禁地,1802年开禁后,移民涌入开垦。
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满斗村金葫芦杯少儿拉丁舞比赛、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