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馆陶镇的行政区划
1、建国后于1955年3月,县城从北馆陶搬迁到今县城址南馆陶,历史上南馆陶是馆陶县的镇,卫运河穿镇而过,河西称西馆陶,河东称东馆陶,机关多设在河西。1964年12月,时1963年8月卫运河发大水,为根治海河水域,国务院决远以河为界,河东划归山东冠县和临清,河西划归河北保留馆陶建制,馆陶县一分为三。
2、馆陶属于大名路大名府。元代,馆陶县隶属于濮州,隶山东省。明代,馆陶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清朝时期,馆陶先是隶属于山东省,后在1912年后的行政区划中历经变迁,最终在1949年8月归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馆陶归属山东省,随后多次划归和调整,直至1965年正式称为北馆陶区,1984年改为北馆陶镇。
3、1952年后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冠县的地理边界也有所调整,从最初的725平方公里扩展到2128平方公里。1961年,冠县与馆陶县的边界再次调整,直至今日,冠县的范围东至史庄乡的岳胡庄,西至东古城镇的东馆陶,北至甘官屯乡的连寨,南至梁堂乡的钱辛庄,形成了现在的行政区域。
郎庄面塑的介绍
1、朗庄面塑的基本介绍 郎庄面塑是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2、郎庄面塑,是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3、郎庄面塑产生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叱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其制作过程,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它的造形简练夸张。
4、首先,我们介绍了河南浚县的泥咕咕,这是一种以泥塑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接下来,山东郎庄面塑、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庆阳香包、凤凰纸扎等其他极具特色的民间工艺也被逐一展示。这些艺术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冠县北陶镇以什么传统
1、郎庄面塑。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2、位于山东省冠县西北部的北馆陶镇,地理位置独特,与河北省馆陶县隔漳卫河相望,东北与“中国轴承之乡”烟店相连,东邻清水镇。总面积为52平方公里,由56个行政村组成,拥有5万亩耕地和约2万人口。
3、冠县的小磨香油,以其浓郁的香气和纯净的油质,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利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香油清澈透明,久存不沉淀、不混浊,香味持久。这不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北陶镇戴庄、东古城镇后杨召、田坡村等地的冠县粉皮,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
4、五香豆腐丝:桑阿镇五香豆腐丝的加工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五香豆腐丝色鲜量足,味美可口,柔韧有弹性,成为一种地方风味食品。小磨香油:冠县素产优质芝麻,以传统工艺制成的小磨香油,香浓味纯,油质清澈、久存不沉淀,不混浊,香味不减。
5、冠县粉皮主要产地为北陶镇戴庄、东古城镇后杨召、田坡村等地,已有几百年的生产历史。冠县东古城镇后杨召村几乎家家生产手工粉皮,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目前,以留守老人、妇女在内的家庭式作坊为主。
6、冠县的北陶地区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至隋朝大业二年,即公元606年,当时在此地建立了馆陶县,标志着北陶的行政建置。从公元606年至1953年这一千余年间,北陶见证了历代县城的兴衰,尤其是清代大诗人张问陶的生平,他的年谱中记录了这段时期的北馆陶历史。
郎庄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1、郎庄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的西郊区域,占地约2000多亩。村庄东边紧邻康庄路,南面与江城路相邻,北侧通过保满路可达,而即将开通的二环路也将穿越村庄,东风路直接通达郎庄村,往北的七一路则从村北穿过,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郎庄村四通八达。
2、郎庄村,作为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的一部分,坐落在街道东南方,与宣堡镇和马甸镇接壤,交通便利得益于江平公路贯穿村庄。这个村庄由20个村民小组构成,据统计,共有654户人家,2062位居民,拥有1440亩耕地,为村庄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3、郎庄村是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陈集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524109209,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1524。邮政编码为252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635,车牌号码为鲁P。
山东聊城特产:朗庄面塑
1、郎庄面塑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民众的审美创造力,在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在已知的各种面塑工艺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支奇葩”。
2、在山东省的东昌湖周边,独特的美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味蕾。朗庄面塑,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民间传说,原本是为驱赶野狼而制作的面老虎,后来成为象征吉祥的工艺品。
3、目前仅有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一位是李保山,另一位是朗秀才,他们都是来自郎庄村的地道农民。然而,李保山已经去世,朗秀才年纪较大且身体状况不佳,几乎无法继续进行面塑创作。尽管郎秀才的儿子有一定的技艺,但其作品仍显粗糙,难以达到专业水平。
4、龙凤双腿是中国菜系鲁菜中的特色菜式之一,以鸡胸脯肉为主要材料,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口味鲜美。聊城毛笔制作业历史悠久,明代中叶境内有制笔工人1000余。清代状元傅以渐进京会试,即选用聊城上等毛笔。聊城所产毛笔有200余种,大小不一。
5、冠县郎庄面塑。郎庄面塑,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聊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临清驾鼓。
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传统美术,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品构图简洁,格调高,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形体丰满朴实,线条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2、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这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传统美术,也是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以其简洁的构图、高雅的格调、强烈的整体感而著称。人物造型夸张而丰满,线条圆润流畅,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3、传统戏剧方面,临清吕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在聊城广受欢迎。这门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曲艺方面,莘县坠子和茌平县东路大鼓深受群众喜爱,它们是聊城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清时调则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唱腔,为聊城曲艺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4、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以及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在戏剧艺术方面,临清吕剧独具魅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曲艺方面,莘县坠子、茌平县东路大鼓、临清时调等曲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韵味,诉说着聊城的民俗风情。
5、山东聊城特产东昌葫芦雕刻,是山东省聊城市的传统美术,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昌葫芦雕刻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聊城市,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遍及梁水镇、闫寺办事处和今冠县辛集镇等地区。 东昌葫芦雕刻工艺讲究用料,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于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和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以什么闻名世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