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途径,数字赋能让红色物资“活起来”

旅游攻略057

“利用数字技术将红色纪念碑与室内物理形态相结合是非常新颖的。  » 在图书馆第一展厅,小张戴上VR眼镜,踩上旋转自行车,开始了VR红马之旅。 中共中央图书馆遗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旧址、中国共产党成立旧址……中央留下的辉煌印记图书馆 中共驻沪十二年委员会来你这里,每到一个地方都有音频和图片介绍。 “我沉浸在其中,就像我真的开车沿着街道去参观红色纪念碑一样。” 体验了10分钟后,他的额头已是汗流浃背,表示很有趣,也很有教育意义。 这是近期开幕的“红色足迹——基于文献收藏的上海中共中央斗争专题展览”的一大亮点。 本次展览精选了150余种珍贵文献,其中60余种为首次展出,内容涵盖“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领导伟大革命走向巅峰”、“稳步推进白色恐怖下的斗争”、“领导文化思想战线的斗争”等。 四重发展让参观者真实感受了建党初期艰辛曲折的发展史。 除了展出一批未公开展出和很少展出的特藏品,如花岗译本、博古译本、《共产党宣言》百年纪念版、《关于“五一三十”事件的临时副刊》等。摘自《杂志》、《上海大学民附》学校语文讲义、红旗周刊、列宁青年等。上海图书馆还依托数字人文技术打造项目多媒体,持续推出网上展览、馆藏资料新闻、据上海图书馆馆长介绍,该图书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建立“红色文献特藏”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红色文件包括第一本完整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和第二版、第一本英文版、第一本中文版的斯诺著名报告《西游记》及其在《米勒的》上的首次出版。共产党第一份刊物《评论》。 中国党。 出版社等出版的《共产党计划》 为了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上海图书馆一方面检索、整理为读者服务,另一方面搭建了三大数字平台:革命文献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红色资源名录数据库和上海文化总库让红色文学“活起来”。 截至目前,革命文献服务平台已收集革命文献8500余篇,其中全文文献7141篇,支持多种搜索功能,提供多终端、跨平台资源开放服务,并开设组织历史两个栏目。 。 中国共产党和红纵队。 例如,根据《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前四册的内容,围绕两个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可视化:机构和名称; 并可通过手机访问各景点的概况、相关人物、景点、重大事件及相关文献等,并根据读者的需求推荐现场路线。 上海红色资源名录数据库由市委宣传部主管,上海图书馆承建。 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合作,编制《上海红色资源名录》基金会涵盖分布在全市16个区的612处古迹、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型红色资源,以及11个场所和单位保存的档案、文献、手稿和重要视听资料236件/套城市和红色物质资源。 上海文化总图书馆整合与上海历史文化相关的各类馆藏资源,突出红色文化等上海三大文化品牌的特色文献资源,利用老影片、老照片、老档案等。 上海的形象和声音,与区域内的人物、机构、著名历史建筑、建筑等的红色印记,与上海的历史文化时间线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红色数字记忆。 文化特征。 据介绍,未来三大数字平台将不断升级更新,力争实现全市红色文化资源一站式服务,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