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黄梅县?
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黄梅。
黄梅境内建县始于汉,初名寻阳。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黄梅。
下辖地区: 12个镇、4个乡
中文名: 黄梅县
人口数量: 99.31 万(2019)
地区生产总值: 247.12 亿元(2019)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东南部
黄梅县始建于隋朝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县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湖北省黄梅县县名称的来历?
黄梅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称为寻阳县,隶属于庐江国,辖境12县。此后,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黄梅县的辖区范围也不断变化。
自西晋永兴元年起,将庐江的寻阳县与武昌的柴桑县合并设立了寻阳郡,其北界与蕲春县相接,南界则仍由原来的寻阳县治迁江南所辖。到了东晋太元三年,蕲春县改为蕲阳县,黄梅县的北部界限也得到了调整。
南齐永明四年,将蕲阳县的东境划归新设的永兴县,而隋朝开皇初年则将永兴县改为新蔡县,直到隋朝十八年,新蔡县又更名为黄梅县。这是因为县境北部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得名。
唐朝武德四年,将黄梅县一分为四,分别设立义丰、长吉、塘阳和新蔡四县,归南晋州管理。不过,在唐朝武德八年时,州府被撤销,四县重新归并为黄梅县,至今至今县名未曾变更。
黄梅县在历史上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也为今天的黄梅县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黄梅县始建于隋朝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县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黄梅县北枕巍巍大别山,南襟万里长江水,因地处吴头楚尾,吴楚文化和荆越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现象。黄梅是佛教禅宗发祥地、黄梅戏发源地、红十五军诞生地和标准 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和挑花之乡。
黄梅县的名胜古迹众多,有避暑山庄挪步园、大源湖风景区、柳林乡漂流旅游村、南北朝诗人鲍照墓、“禅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焦墩遗址等著名景点。
黄梅县人杰地灵,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翟凤阳、、向焱林、邢绣娘、邢慕寰等著名人物都出自黄梅县。
黄梅县的名优特产有糯米黄花酒,该酒采用纯糯米,运用传统制酒工艺制造而成;黄梅青虾指产于湖北省黄梅县境内源感湖及源感湖周边地区的青虾,黄梅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湖北省黄梅县县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黄梅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称为寻阳县,隶属于庐江国,辖境12县。此后,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黄梅县的辖区范围也不断变化。
自西晋永兴元年起,将庐江的寻阳县与武昌的柴桑县合并设立了寻阳郡,其北界与蕲春县相接,南界则仍由原来的寻阳县治迁江南所辖。到了东晋太元三年,蕲春县改为蕲阳县,黄梅县的北部界限也得到了调整。
南齐永明四年,将蕲阳县的东境划归新设的永兴县,而隋朝开皇初年则将永兴县改为新蔡县,直到隋朝十八年,新蔡县又更名为黄梅县。这是因为县境北部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得名。
唐朝武德四年,将黄梅县一分为四,分别设立义丰、长吉、塘阳和新蔡四县,归南晋州管理。不过,在唐朝武德八年时,州府被撤销,四县重新归并为黄梅县,至今至今县名未曾变更。
黄梅县在历史上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也为今天的黄梅县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湖北黄梅县近期有没有建市的规划?
没有,黄梅没有大型厂矿,经济是表面繁华,一般人员都在外打工经商,只是过年回黄梅带来的繁荣
如果黄梅不是在外面挣钱的话!估记黄梅县在湖北应该是前三名穷县
湖北黄梅是哪个属于哪个市?
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全县版图面积1701平方公里,总人口104万(2016年),黄梅县地处东经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8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黄梅县西与武穴市毗连,北与黄冈市山水相依,东邻安徽省安庆市,南隔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望。2016年,黄梅县生产总值188.16亿元,同比增长7.7%。
黄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发祥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还是闻名全国的“挑花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黄梅戏”、“黄梅挑花”和“黄梅禅宗祖师传说”先后入选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省黄梅县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湖北省黄梅县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