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丝绸之路什么隧道申遗成功?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期以都城洛阳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成为世界上首个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
哈萨克的祖先?
乌孙人。
乌孙为哈萨克族古代部落联盟的称号,又译作“玉逊”,是组成大玉兹的主要成分。国内外的绝大多数哈萨克历史工作者和专家都认为乌孙是哈萨克族的祖先,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
哈萨克人的祖先较有代表性的有5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当时,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别克汗的率领下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阿布尔海尔汗的统治压迫而东走,因此得名“哈萨克”。
第二种观点认为“乌孙”即“哈萨克”的对音。
第三种观点认为“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早在5—6世纪,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车部落越过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西迁,游牧于咸海和里海以北的草原,后来成为拂林(东罗马帝国)以东、阿得水一带的恩屈、曷 、诃 、也末(咽)等铁勒部落。曷又译为曷萨、葛萨、可萨。隋唐时期,铁勒诸部形成以可萨部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征服并融合当地的一些土著民族,建立了政权,因为其语言与不久前形成的突厥人相同,所以被称为“可萨突厥国”。唐朝杜环的《经行记》说:“(苫国)北接可萨突厥。”《新唐书·西域传》说:“(波斯)北邻突厥可萨部。”“(火寻)西北抵突厥曷萨。”6世纪时,其国达到鼎盛阶段,疆域东起咸海之北,西至黑海东北,都城在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附近,与东罗马关系亲密,与波斯国相对抗。其后发展为钦察国,13世纪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征服。据公元982年用波斯语写成的《世界境域志》一书载,阿兰国中已有“KAZAK”的民族称谓。
第四种观点认为,按11世纪的著名语言学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词典》中说:突厥人形容刀剑等武器的锋利称“哈萨克”(KAZAK)。南北朝时期,从蒙古高原到东罗马帝国之间,有铁勒族的曷嶻、曷萨等部落,隋唐时期在中亚的西部形成了可萨突厥国,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投归隋朝,跟从隋炀帝东征高丽有功,被封为“曷萨那可汗”,意为“勇健可汗”。因此,“哈萨克”一名早在南北朝后期即已出现,意为勇健、锋利。一说“哈萨克”一词的前部分“kaz”为词根,派生的词均有“自由”“自主”之意。后一部分“ak”,则是多数附加词尾的古体形式。因而哈萨克一词的全部含义是“广袤草原上自由迁徙的勇敢、自由的人们”;
第五种观点认为,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塞种人。部分学者认为“哈萨克”一词就是居住在中亚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种”(Sak)人的两个部落名称结合而成的。“塞”字古音为“Sak”,以此来译塞种人很贴切。
关于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和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在哪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http://www.niel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