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雪庵的意思?
芦雪庵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景观建筑,与栊翠庵、达摩庵并称为大观园中的“三庵”。临水而建,是一处水边的农舍,推窗就可垂钓。芦雪庵的名称来源于其周围的景象,其名称既表现出了其农舍的特性,又融入了水边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感觉。
芦雪庵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处景观建筑,与栊翠庵、达摩庵并称为大观园中的“三庵”。有些版本也作“芦雪亭”。临水而建,是一处水边的农舍,推窗就可垂钓。
中文名芦雪庵外文名Lu Xuean地理位置大观园出 处曹雪芹所著《红楼梦》联 系与栊翠庵、达摩庵并称为“三庵”别 名芦雪亭
目录
1 景观简介
2 故事场景
3 相关诗句
景观简介编辑 播报
《红楼梦》中对于芦雪庵的描述为:“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见于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现研究认为,芦雪庵的原型是今天的秋雪庵,紫菱洲的原型是今天的茭芦庵,藕香榭的原型是今天的曲水庵。这三处景观都是历史悠久的佛庵,地面建筑今天久以不存,但仍然是今天西溪湿地的核心景区。位置在深潭口的西边,大致在“五院”景区的西部偏北。
故事场景编辑 播报
《红楼梦》中的芦雪庵,是姐妹们锦心绣口赛诗的地方,也是史湘云烤鹿肉吃的地方。以芦雪庵作为故事场景的部分主要集中于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探春邀二哥宝玉来这里,请柬上写的是希望他能“棹雪而来”,所谓“棹雪”就是乘船穿过雪花而来,从洪园所在地深潭口来这里,确实需要乘船;但姐妹聚会的时间是秋季,何来的雪花?原来这里芦苇丛生,每到秋季,芦花如雪,秋雪庵名字与《红楼梦》书中的芦雪庵名字本来就是一个意思,乘船穿过芦花来这里,正所谓“棹雪而来”。
相关诗句编辑 播报
芦雪庵即景联句
凤姐:一夜北风紧,
李纨: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
芦雪庵
芦雪庵 [1]
香菱: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
探春:无心饰苇苕。 价高村酿熟,
李绮:年稔府粱饶。 葭动灰飞管,
李纹:阳回斗转杓。 寒山已失翠,
岫烟:冻浦不闻潮。 易挂疏枝柳,
湘云:难堆破叶蕉。 麝煤融宝鼎,
宝琴: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
黛玉:香粘壁上椒。 斜风仍故故,
宝玉:清梦转聊聊。 何处梅花笛,
宝钗:谁家碧玉箫。 鳌愁坤轴陷,
湘云:龙斗阵云销。 野岸回孤棹,
宝琴:吟鞭指灞桥。 赐裘怜抚戍,
湘云:加絮念征徭。 坳垤审夷险,
宝钗:枝柯怕动摇。 皑皑轻趁步,
黛玉:剪剪舞随腰。 煮芋成新赏,
宝玉:撒盐是旧谣。 苇蓑犹泊钓,
宝琴:林斧不闻樵。 伏象千峰凸,
湘云:盘蛇一径遥。 花缘经冷聚,
探春:色岂畏霜凋。 深院惊寒雀,
岫烟:空山泣老鸮。 阶墀随上下,鸮(xiāo)
湘云: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
黛玉:缤纷人永宵。 诚忘三尺冷,
湘云:瑞释九重焦。 僵卧谁相问,
宝琴:狂游喜客招。 天机断缟带,
湘云:海市失鲛绡。
黛玉:寂寞对台榭,
湘云:清贫怀箪瓢。
宝琴:烹茶水渐沸,
湘云:煮酒叶难烧。
黛玉:没帚山僧扫,
宝琴:埋琴稚子挑。
湘云:石楼闲睡鹤,
黛玉:锦罽暖亲猫。罽(jì)
宝琴:月窟翻银浪,
湘云:霞城隐赤标。
黛玉:沁梅香可嚼,
宝钗:淋竹醉堪调。
宝琴:或湿鸳鸯带,
湘云:时凝翡翠翘。
黛玉:无风仍脉脉,
宝琴:不雨亦潇潇。
李纨:欲志今朝乐,
李绮:凭诗祝舜尧。
他的意思是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尼姑庙,在庙里人们都非常的善良。
河北承德外八庙包括哪些寺庙?
外八庙包括了八庙寺、禹王庙、承德东岳庙、越圆寺、玉皇庙、南岗寺、西岗寺和南风观。这八个寺庙源于清代的道教和佛教,其中以禹王庙、八庙寺和越圆寺三座寺庙最为古老,而南风观则是明代道教重地。这些寺庙大多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些寺庙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前往承德市内的旅游中心或相关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许多人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庄外有宏伟壮丽、风格各异的八座寺庙,称外八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环绕在紫禁城外也有八座寺庙,被称为紫禁城外八庙。它们是普度寺、宣仁庙、凝和庙、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福佑寺和真武庙。前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其他五座在南北长街。
万寿兴隆寺、昭显庙、静默寺都在北长街路西。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
进北长街北口不远,路西39号有一座不大的庙门,石门额上刻着“万寿兴隆寺”。万寿兴隆寺在明代是兵仗局。明代有几位皇帝喜欢舞刀弄枪,荒唐的明武宗最甚,嘉靖皇帝也有此好,因而常御驾亲临兵仗局,观看兵器制作和操练。
后来在主管兵仗局的太监张维怂恿下,挑选了数千精壮太监,天不亮就进入皇宫为皇帝操练,一时杀声震天,引起了诸大臣的不安,多次进言劝阻,才结束了这场由兵仗局引发的闹剧。清康熙年间几度重修,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奉敕改为万寿兴隆寺。今临街山门所嵌“万寿兴隆寺”石额,仍为当年康熙御笔。几次重修中,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座有东向殿二进、南向殿四进,加之各殿的配殿,共有房舍200余间的大型寺庙。清中期后,一些太监年老体衰,无力侍奉宫廷,又无儿无女无家可归,便集中在万寿兴隆寺居住养老,这里一度被称为太监寺。太监们还成立了自养组织“养老义会”,年轻时即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寺庙,以备年老之需。寺中有乾隆年间的“万寿兴隆寺养老会碑记”、“养老义会题名碑”多方,记录了养老义会的活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朝的一些老年太监仍在这里居住,由政府供养。其中一些有学识的老太监还写了一些有史料价值的清宫密闻轶事。现在,万寿兴隆寺已成为民居,但原建筑格局尚存。顺着北长街路西再往南走,71号是昭显庙。此庙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以祀雷神,因而俗称雷神庙。
明代紫禁城遭受14次雷击,许多宫殿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均在天坛祈年殿。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下昭在紫禁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和礼部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皇帝准奏,很快建成昭显庙。
民国时,北京教育协会在庙中办公。当时年轻的老舍曾在教育协会中任职,就在后罩房中办公。在他后来创作的《徽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曾在庙中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1937年,在此成立北京市教育协会附属小学,后改名北长街小学至今。原庙的后殿及影壁今仍在。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约2米,极有气势。
出昭显庙再往南走不远,81号是静默寺。静默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为关帝庙。庙内有明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据说大殿内曾供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三国关羽从魏晋到盛唐,名声并不大,但至宋以后名声日益显赫。后来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称为武圣人关帝。全国关帝庙不计其数,仅北京就有数百座。皇宫旁的这座应是较大的关帝庙。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赐名静默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重修,并立有碑记。寺坐西朝东,面向紫禁城。因离皇宫很近,清代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留宿。同治与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在他的日记中就多次记有“晚入城、住静默寺”、“早间出城后,由馆到静默寺”的记载。如今,这里已是民居,山门是北长街居委会所在地。真武庙在南长街西北角,明代时是御用监衙署,清代改为道观,名真武庙。元世祖忽必烈钟爱的大酒瓮渎山大玉海不知何时流落于此。一度作为腌菜大缸使用,清乾隆年间才被发现并移至团城。后此庙改称玉钵庵。这个故事在团城一文中已详述。
凝和庙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凝和庙是佛教还是道教、凝和庙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