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书籍有哪些?(书名,作者都要)?
01.《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02.《江南园林志》 作者:童 寯 中国建工出版社 03.《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14.《园冶图说》 作者:计成(注释:赵农)山东画报出版社 15.《说园》 作者:陈丛周 同济大学出版社 1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作者:彭一刚 中国建工出版社 17.《江南理景艺术》 编者:潘古西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目的?
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
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
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
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 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
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 《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 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 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
此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
⑵园林包含城市,“城市在园林中”;
⑶针对防止环境污染选择植物,并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⑷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动植物科学等先进科技;
⑸城市外围营造防护林带,连接森林公园或更大范围的绿色景观;
⑹任何工程项目开发中,都必须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发端于什么时期?
一、生成期(相当于先秦、两汉)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帝国初步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园林艺术兼融儒、道、玄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高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基础。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况、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较早 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
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五代)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特点开始形成。
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的完全成熟的境界。
1、这个时期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2、文人广泛地参与造园,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
3、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以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如书院造庭院、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至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退的倾向,逐渐流于繁琐、僵化,已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并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
3、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4、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像上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
5、中、西园林文化开始有所交流。
中国古典园林发端于中国唐宋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发端了,那时候就有了皇家的林园,比如上林苑等等。
唐宋时期开始鼎盛起来
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原因有哪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与自然融合。因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等种种关系,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起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畅,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相互渗透的作用。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步移静换、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与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而然的状态。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所在,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园林可分三种类型?
按占有者身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且多真山真水,建筑体形高大而富丽堂皇。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体型小巧玲珑而淡雅素净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北方园林:大多为古都所在地,园林范围大,建筑富丽堂皇,缺少常绿树木,风格粗狂而秀丽媚美不足
江南园林:园林范围小,建筑精美工致,风格明媚秀丽,精致曲折幽深,大多集中于江浙
岭南园林:颇具热带风光,为适应气候,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中国古典园林的介绍就到这里,更多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按照隶属关系可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信息请搜索本站进行查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