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关是中国万里长城上的一个著名古战场。它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边防军事要塞。黄崖关长城建于明朝成化十二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明朝边防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也是中外旅游者游览的必到之处。
黄崖关、长城、历史
建造历史
据传建造黄崖关长城的思路源于明朝时期的王振之策。明朝主管北方边防的统帅在成化十二年开始修建长城,并于十年后建成了黄崖关。黄崖关长城横跨黄河两岸,南北长达2000多米,西侧连接两峚山口,东侧则是千骨岭,形如蟒蛇蜿蜒豁然而起。由于地势高峻,山路难走,黄崖关长城的建造更加困难。但是明朝政府仍然坚持修建,看重黄崖关对于防御边疆的帮助和重要战略意义。
建造黄崖关长城的原材料除了基础的石块和木材,而且还用了千万不同的砖块。这些砖块不仅可以制备成粗面砖、琉璃瓦、匕首门(又称刀门)、观音扇、瑞兽等器具,还有各种独特形状的饰物。重要的是,黄崖关建造所剩下的砖块有许多都是可以长期运用的。这些砖块不仅易于保存,而且也意义深远。因从艰苦卓绝的硬件条件中获得的道理——顽强、坚韧和自立自律——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争历史
黄崖关长城位置独特,也是中外游客感兴趣的地方。此地曾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其中很多战役堪称史册。这里有防御边疆的英雄传说,也有了之后几个朝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黄崖关战争历史进一步提升了其重要战略地位,直到今天, 黄崖关作为明朝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印证了防御中国城墙规模的不可思议。
明朝的边防守卫通过实施严密的封锁、防范和战略布局,以黄崖关为核心的边防体系最终得以确立。但是,在历史上,黄崖关也曾经历过战败和陷落的痛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629年金国的东北人清兵发动“增族常刘盛反移前锋战争”的过程。清军在了解了黄崖关的军事部署后,决定选择在此地加以攻打,甚至粉碎了明军的防御工事。而今天,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是为了缅怀那段难忘的历史,更是拍照留念。
文化意义
除了直观的军事意义,黄崖关长城还有丰富的文化意义。黄崖关长城上沿一串石刻,刻有“神仙斗法图”、“夔龙瑞纹”、“五方揭旗图”等。这些石刻是古代工匠们在长城和门楼上大量雕刻的。其中每一处作品的图像不同,但都具备独特的博爱精神和浓厚的史学价值,堪称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黄金时期,也充分反映出当时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战时环境。
除了雕刻艺术,黄崖关的文化还是光辉典范。历史上,这个千年古镇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这里是明朝王陶的故乡,而现代的中国作家郭沫若、著名画家李可染和著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等人也曾来过此处游览。
在近代,这个古城又被加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代表。每年来自不同的国家、各个年龄层的游客在这里争相拍照、参观,成为中国队伍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