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介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把关人”,为公司进入或再融资等“把关”第一关。在注册制下,中介机构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总行因为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上市公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据(300033)iFinD统计,截至12月14日,共有257家公司完成了注册制下的IPO(包括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下同),其中约40%的IPO公司接受了前五名机构的总辅导。
市场参与者认为,注册制度以信为核心,强化了保荐人等中介的责任。总行不仅专业人员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承接过资本市场大部分项目。因此,加强自律,提高总行机构合规管理,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行业专业素质,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在注册制度下
“马太效应”可能会加剧
长期以来,“马太效应”在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中持续存在,甚至在注册制下也是如此。《证券日报》记者根据iFinD的统计,在上述257家注册制IPO企业中,排名前五位的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分别为100家、135家和93家公司服务,分别占38.91%、52.53%和36.19%。
从沪、深、交易所受理的IPO储备项目(以上市为分割线)来看,根据交易所,截至12月14日的统计,注册制公司的IPO项目有635个在进行中(不包括退出、审核失败、终止注册等)。),前五名保荐人后备企业数量占35.75%。
“保荐机构主要负责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所载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协助发行人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承担上市后持续监管的责任。在承销发行的股票具有一定的持续连带责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李湛表示,在注册制度下,IPO将更加市场化,券商作为投资者和发行者之间纽带的中介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对投资银行的资本实力、定价能力、销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型券商在研究定价和资金实力上更有优势。未来注册制度全面实施后,券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可能会加剧。
康复归队
领导机构“肩负重任”
这也是《证券日报》中提出的督促中介人回归岗位的措施之一。“完善中介机构执业规则体系,明确上市公司与各类中介机构的责任边界,压缩中介机构的责任。相关中介机构要严格履行核查核实、专业检查等法定职责,为上市公司提供优质服务。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公布,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规范了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行为,提升了保荐业务的执业质量。
“在赞助业务中,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主管机构不仅赞助大量代表,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数据,截至12月11日,100家保荐机构共有保荐代表人5901人,9家保荐机构有保荐代表人200余人,其中2家有300余人。有保荐代表人的前五名保荐人与承接上述257个IPO项目的前五名保荐人完全相同。
美联储证券温州营业部总经理胡晓慧对记者表示,注册制度的核心是确保发行人的所有信息真实、准确、公开、透明。加强中介机构的责任也是保证发行人优质信用的途径之一。“从总行的角度来看,加强合规管理是严格项目的关键核心。主券商加强自律,完善合规管理,强化核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提高实习质量
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惩罚措施
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保荐机构的执业质量,张磊表示:“在注册制下,提高保荐业务的执业质量需要一个三维机制。对于保荐代表人来说,注册制度与审批制度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实践观念需要改变。其次,还需要不断的学习资本市场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行业(300832)和新业务公司在加速上市,保荐代表人的知识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督促发行人如实、准确地披露信息。”
从保荐机构的角度来看,张磊表示,提高保荐业务质量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评级体系。备案立项、项目评估、核心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评估标准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以明确执业要求。其次,评价结果与考核体系直接挂钩。最后,应该制定惩罚措施。
李湛认为,在注册制度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对保荐机构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投资银行合理定价企业,做好持续监管工作。一方面,行业、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拟上市公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有了深入的挖掘。另一方面,在后续投资体制的背景下,保荐机构的责任和作用更大,比如投资银行的研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定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注册制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应当强化保荐机构内部风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惩处制度,提高机构违法成本,从而有效提升保荐业务质量。”李湛表示。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